赵匡胤在五代绝对是个狠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杯酒释兵权…在很多人印象里,这些事件分明就是他的专属标签。

那么这么个牛人,为什么没把皇位传位给儿子 ,而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呢?

一,匪夷所思的传位顺序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没长命,活下来的一个是赵德昭 ,另一个就是在影视剧里赫赫有名的八贤王赵德芳,但真实的赵德芳和影视里的形象差别很大。另外赵匡胤死时这哥俩已经成年,但都没能接老子的班当上皇帝,有点冤。

而别别扭扭上位的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搬出来一个叫“金匮之盟”的玩意,说二哥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要把帝位传给自己。

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在赵匡胤死前没人见过,是不是后来伪造很难说,但诡异的是,就连赵匡胤也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

比如历史上包括五代,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要封王。但成年的皇子赵德昭只封一个防御使的武官头衔。

而他的叔叔赵光义,却像钻天猴一样的不断上升,从一个八品小官直升为同平章事(政治局常委),然后到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再到中书令(国务院总理),还任大内都部客(首都卫戍司令)。

甚至赵光义后来封了晋王、正式确立为储君了,22岁的皇子赵德昭仍然没封王,在他老爹最后时期只做到使相。以宗室论,出阁即封王是规矩,老赵干嘛要故意放缓自己儿子的提升速度?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赵匡胤为弟弟赵光义提高威望,为他以后继位铺路。

这些有违常理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老赵是和儿子有仇吗?

当然不是,实际情况是迫不得已。

二,传位赵光义的真实原因

我们作为现代人站在上帝视角看,当然知道宋朝持续了几百年。但当时的赵匡胤却不知道,他只知道唐末经历了五代,天下很乱,换个皇帝比换个内裤还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保住江山才是第一需要。

一开始没考虑自己儿子,是因为太子这名号在晚唐五代没有任何意义,跟催命符差不多。从824年唐敬宗即位到997年宋真宗前,这整整173年没有一个太子能成功即位。

在这乱世没有两下子的皇帝是镇不住场子的,赵匡胤如果让没大有经验威望的儿子做太子,简直就是让他送死,历史也会改成六代十国。从晚唐以来第一个成功继位的太子只有宋真宗一人。下面是宋朝建立前50年间中原政权的更迭:

后梁(907-923)后唐(923-936 )后晋(936-947)后汉(947-950)后周(951-960)

宋之前那五代活的时间都不长,基本上十几年或者就几年。难道赵匡胤就有把握大宋朝能撑二十年?这时周围形势和之前的五代没有任何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匡胤成立宋朝时赵家宗室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他最大的兄弟赵光义才21岁;小弟赵廷美还没成年;赵德昭九岁,赵德芳刚刚满周岁。

此时赵匡胤一旦出现人身意外, 别说朝代更迭,整个老赵家族都会遭受到灭顶之灾。怎么当的皇帝老赵自己很有数,黄袍加身这档子闹剧已经上演过了,赵匡胤可不想再来次,让宋朝变成第六代。乱世立长,对赵家而言,也只能培养时年21岁的赵光义作为继承人了。

但还有一个问题。

赵德昭比叔叔赵光义仅小12岁,这个年龄差挺尴尬的,可以是一辈人,也可以说是两辈人,其实赵匡胤和赵光义也是差12岁。如果儿子提前封王就会对赵光义是个威胁,很有可能会内耗,这对于一个接踵五代的新兴王朝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传位赵光义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你别想了,至少现在没你的份,一切以大局为重,一旦内耗大家都完蛋。

怎么消除内耗呢?

消除潜在内耗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权势和地位的悬殊化。

这跟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套路:皇帝有权,大将军有兵权,互相间没有想法时间长了也会产生猜忌,如果有人使坏从中挑拨,以五代时期的特性出事的几率几乎百分百。那怎么办?

在还没产生猜忌之前,就推心置腹把话挑明,你把兵权交出来,没有威胁了我也不会害你,以后也不会产生什么猜忌了,这样大家互相信任其乐融融。

所以前面赵德昭迟迟没封王就好理解了,因为一旦封王,虽然赵光义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赵德昭有皇子的身份,这地位就差不了太多,就会产生猜疑产生内耗。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须要地位悬殊化,让德昭不可能成为晋王的威胁。这既是保护宋朝社稷,也是保护自己的儿子,所以赵匡胤才故意压制自己儿子的地位。

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赵匡胤真的没想过要自己儿子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