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青海湖畔 恋家的“多杰”将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青海湖畔 恋家的“多杰”将离家

“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尝试让‘多杰’回归草原,但它出去后顶多两天,自己就回家了。”

“多杰”是一只被青海省刚察县牧民索南才让救助回来的普氏原羚,一岁左右。当前正值青海湖畔水肥草美的季节,索南才让一家想让“多杰”回归辽阔草原,但恋家的多杰总是跑不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杰”围着索南才让“撒娇”。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养了快一年了,肯定舍不得它离开。”从救助回来至今,索南才让一家看着“多杰”从奄奄一息到茁壮成长,不舍是真的,但让它回归草原也是必须的。

回忆起当初救助“多杰”的场景,索南才让至今记忆犹新:2023年7月份,我外出巡护时,发现一只小普氏原羚掉进了沟渠里,赶忙上前查看,发现它还有气息,就把它抱回家来养。

自此,“多杰”在青海湖畔多了一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杰”东张西望。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我们用牛奶喂它,它的身体逐渐好起来了,长大些后,也会喂草和饲料。”在索南才让一家的精心照料下,“多杰”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现在,它可调皮了。”索南才让指着正在东奔西跑的“多杰”说道,“多杰”喜欢追着朝夕相处的索南才让及家里人满地撒欢儿,当然,遇见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会一言不合就“开怼”,用它那一对犄角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皮的“多杰”追着索南才让玩耍。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多杰”只是索南才让跟哥哥周增本救助的普氏原羚之一,自2015年开始,索南才让兄弟俩就开始救助周边遇困的普氏原羚,至今,已累计救助59只。

“有的是被铁丝网困住的,有的是被野狗、狐狸咬伤的,有的是跟族群走散落单的,还有的是不慎掉进沟渠里的……”近10年来,索南才让兄弟救助普氏原羚的脚步遍布哈尔盖草原,渐渐地被更多周边群众所熟知,称他们为“羚羊兄弟”,每当群众们遇见需要救助的普氏原羚,也会第一时间联系索南才让兄弟俩救助。

“我们从小就跟牛羊一起长大,跟动物都有很深的感情。”多年来,索南才让兄弟义务救助普氏原羚,从未想过回报。“救助是值得的,毕竟是救助了生命。”索南才让毫不犹豫地说。

救助了这么多只普氏原羚,也有不少让索南才让兄弟至今挂念的普氏原羚。“5月份,‘索索’就离家了,之后就没再回来了。”索南才让表示,“索索”离家后,自己也比较担心,外出巡护时,会经常找找“索索”的身影,“见到我,‘索索’肯定会来找我。”索南才让默默期盼着与“索索”再次相遇。

还有2021年救助的普氏原羚“豆豆”,放归之时,索南才让刚好不在家,没能见到“豆豆”回归大自然的样子,索南才让至今都挂念着它。

不止索南才让,他的三个孩子们也特别舍不得普氏原羚们的离开。

索南才让介绍,三个孩子每周从寄宿制学校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问“多杰”在哪儿?不管“多杰”跑得多远,孩子们也会赶过去,跟“多杰”一起奔跑玩耍。

“老二是个姑娘,得知‘索索’离家后,就哭个不停,担心‘索索’会不会被狼吃了?会不会被坏人伤害?老大、老三是男孩子,虽然没哭,但也比较失落。”索南才让笑着讲述“索索”离家后的故事。

“把它圈养起来,不让它走行不行?”孩子们对普氏原羚的感情朴素真挚。

“大草原才是它们的家,它们必须要回归草原,找到族群,繁衍栖息,那样对它们来说是最好的。”索南才让给孩子们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索南才让和哥哥周增本(右一)跟“多杰”互动。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现如今,普氏原羚的数量日渐增多,肯定还会有需要救助的小普氏原羚,它们需要人类的帮助。”索南才让坚定地表示,兄弟俩也商量过救助的这个事情,但都没有要放弃的打算。

2007年12月,青海省刚察县哈尔盖地区建立了国家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2009年9月,“刚察县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保护站”正式挂牌成立;2017年7月14日,刚察县哈尔盖镇荣获“中国普氏原羚之乡”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在哈尔盖草原的普氏原羚。崔永焘摄

普氏原羚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仅分布于青海湖周围,成为青海湖独有的珍稀有蹄类动物和旗舰物种。经过多年保护,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

记者手记

采访索南才让当天,哈尔盖草原是阴天,伴有刮风。“这么多年,受了不少苦吧?你看风这么大。”一位外地记者问。“不算苦,这是我们兄弟俩心甘情愿的。”索南才让云淡风轻。

生活在青海的人都知道,草原上刮风下雨是常态,甚至,一天之内经历春秋冬夏,也较为常见。

近10年,救助59只普氏原羚,其中所付出的人力、财力等,又岂能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呢。

索南才让和周增本不太会用高大上的语言来拔高救助行为,但他们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理念记于心,践于行,教于子,这便是对青海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