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年,乾隆想借机整死张廷玉,便派亲信抄了他的家,谁知,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文官清流张家,竟藏有白银整整36万两!

然而,乾隆却没敢声张,只是灰溜溜的把抄来的财物,又还了回去。

提起张廷玉,熟知清史的朋友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常青树”,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在76岁之前,不仅一直在权力中枢稳如泰山,而且步步高升,几乎没犯过任何错误,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得的。

特别是在雍正朝,张廷玉不仅兼管户部、吏部,还官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了雍正帝最为倚重的汉臣。

除此之外,张廷玉还得到了一个莫大的荣耀。

1735年,雍正在临终前立下遗嘱,特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身为人臣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奋斗一生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里面唯一的汉臣。

张廷玉身为汉臣,为什么能够配享太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的宠臣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29岁高中进士,开始正式进入官场。

在父亲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在外人面前一直是“老成持重”的形象。

1705年,康熙见张廷玉举止得体,特命他“侍值南书房”,由于工作出色,后来,康熙又将其提拔为“礼部侍郎”。

康熙驾崩后,即位的雍正很喜欢“气度端凝,应对明晰”的张廷玉,遂升任他为“礼部尚书”,并参与机要。

作为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之一,雍正对张廷玉却是出奇的好。

自1705年侍值南书房,张廷玉在皇帝秘书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了12年,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张廷玉养成了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能力。

据记载,雍正每需发布诏书,只要口述完毕,当值的张廷玉片刻后就能把圣旨拟出来,而且每天十几次从不出错。

此外,张廷玉的记忆力也堪称一绝,在处理政事时,张廷玉经常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官署同僚、封疆大吏的姓名、籍贯、出身等信息。

而张廷玉在下朝之后,还要秉烛办公,即便已经睡下了,只要想起来有工作还没处理完,当即就会起床,直到把工作干完、干好为止。

因此,他的办事效率特别高,就连雍正都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前两个优点能让张廷玉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那么,这一个优点就能保证张廷玉在官场上功德圆满、全身而退。

在大学士父亲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有一句座右铭,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意思是,即便是每一次说话都十分妥当,但总不如沉默来得安全。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也从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因此,尽管朝中大案频发,每次他都能置身事外。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代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即便他向皇帝推荐了某位官员,也不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举荐之功。所以,他的学生汪由敦才由衷感慨:“张氏缜密周详,略可想见也。”

1727年,张廷玉因病请了几天假,雍正在朝中看不到张廷玉的身影,经常对内侍喊胳膊痛,太医慌忙赶来,才知雍正说的“胳膊痛”,指的是张廷玉病了:雍正将张廷玉比作了自己的胳膊!

由此可见,张廷玉在雍正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处处谨慎、忠贞体国的三朝元老,在76岁之后,却几乎前功尽弃、晚节不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眼中钉

1735年,年仅58岁的雍正驾崩。

雍正临终前,给25岁的儿子乾隆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

按说,乾隆即位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雍正为什么还要给他留下这么多的辅政大臣呢?

雍正主要是希望乾隆能继续推行他“铁腕治国”的政治理念,可谁知,乾隆对父亲的执政手段压根就不认可,他崇拜的对象是爷爷康熙。

自然,乾隆在心里对父亲留下的这些辅政大臣,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果真,到了后来,庄亲王允禄被罢职停俸,果亲王允礼无后而终,鄂尔泰惊惧而死,张廷玉被夺爵抄家。

其实,除了反感雍正的执政方式,乾隆对“汉人”也极为不满。

清朝自建国以来,为了争取汉人的支持,就强调满汉一体,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也一直鼓励汉人做官,特别是雍正,他重用的汉人,不仅有文臣张廷玉,还有武将岳钟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