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高的小麦你见过吗?

记者实地探访: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徒有虚名,轻点屏幕便可精准浇田

你敢和小麦比身高吗?拥有“太空基因”的小麦如今咋样?高科技赋能的麦田究竟有多智能?在距市区约100公里、位于平度蓼兰的青岛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里,长着一大片挂了各色小牌牌儿的小麦。身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蓼兰小麦,如今,正在努力开创青岛小麦种业发展的“芯”纪元。6月7日,就在喜迎夏粮归仓的喜悦时刻,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这片麦田,与这些重任在肩的小麦来了个“亲密接触”。

麦田里有一片“大长腿”

芒种节气一过,市区慢慢热了起来,而在距此约100公里的青岛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里,更是骄阳似火,幸有清风不时送来阵阵麦香,让人顿感清爽。远远望去,大片麦田泛着金黄色的麦浪,丰收在即。去年同期,正是在这片麦田里,经省专家组实打验收,一种名为“青农7号”的小麦亩产达到837.2公斤,第三次刷新了青岛市的小麦最高单产纪录。

临近收割的小麦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地分割在不同的地块里,地头的牌子上标着它们的身份:青农6号、胶麦525、青研126、鲁青麦6号、烟农177……有的植株上还挂了白色小袋子,上面写着684、701、693等信息。这里也是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的“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播种着来自包括青丰公司、青岛市农科院、烟台市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选育单位的诸多小麦品种。

“我们自有实验基地是3000多亩,其中很核心的实验基地是1600亩,主要用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展示示范,以及新技术的展示示范。”青丰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代小雁告诉记者,这里既有种质资源圃,也有用来比较试验的鉴定圃等,此外还有早播、晚播试验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田里,一片面积不大的麦田瞬间特别扎眼:它们的植株足足有普通小麦的两倍多高,还长了长长的麦芒,记者特意靠近比了一下,它足足有一米八高!如此高挑的“身材”显然承受不住风吹,歪七杂八地立在田里。在我们印象中,小麦株高矮一点更抗倒伏,它为什么如此不同?

代小雁笑了,说,这是小黑麦,是特意供西藏种植的,“那里风小,小麦不会倒,而且产量也不低,更重要的是,这么高的植株可以供给牧草,经济价值比较高”。

麦田下30厘米的黑科技

一根2米多高的白色柱子立在地头,上有太阳能板,中间的箱子上标有“智慧农业 云物联控制柜”字样,中间用线路连接,直埋入地。对于设备,记者起初以为是提供湿度、温度等数据的普通监控设备,没成想却“内有乾坤”。

“这是2023年新上的深埋式喷灌设备,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一,在全省都代表先进水平。”代小雁说,这套设备深埋地下30厘米,深翻地也不会受影响,可以监控麦田是否缺水,然后将数据传送到终端,工作人员只需轻轻点一下手机,就可以实现农田喷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主要用在蔬菜栽种上的一项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青丰公司的试验示范,如今也被运用、推广到了大田作物上。 “在农业领域,我们一直在提倡社会化服务,搞规模化经营,现在对老百姓来说,种没有问题,收也没有问题,如今有了无人机,喷药也没有问题,只有浇水,才是最头疼的,更是种粮大户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以前都是大水漫灌,但现在不仅工人难找,而且那也是一项很累的活。”代小雁说,他们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一直在继续研究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年都有改进,而通过一年一年的改进,通过观摩、试验,目前周边的农户、种粮大户,现在很多都已经使用上了这项滴灌技术,最近几年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如今,这项灌溉技术,不仅帮农户解决了浇水这一大难题,省工省钱浇得还匀,而且,农作物产量也高了。“算起来,每亩地降本增收在200元钱左右。”代小雁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空基因”依然在使用

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种子是决定粮食产量、品质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小麦还有航天育种、深潜育种、重离子辐射育种等育种方式。

据了解,航天育种小麦目前并没有成型的品种,升空归来的青丰一号因稳定性较好,10多年来,一直在作为亲本在用。“它们的株高稍微降了一些,株型也紧凑了一些。”代小雁告诉记者,“青农126”是该公司小麦航天育种的最大一个成果,它属于抗倒性、丰产性比较好的品种。该品种于2021年通过了山东省的农作物品种审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最常见的育种方式还是常规育种,通过杂交去改良小麦的性状,选择后代。”代小雁介绍,为了促进小麦新品种的选育,2016年,青丰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合作,建立了山东青丰院士专家工作站,6位专家都是省内顶尖的小麦育种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进一步丰富了种质资源,从以前单纯的高产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发展到现在的强筋面粉等优质专用型小麦,和蓝小麦等特色小麦的选育,拥有了优质的小麦新品系。”

不仅如此,青丰公司向周边农户提供原种,后者负责田间管理,前者事后进行统一验收。待农田收获后,青丰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一毛钱的价格收购。这样的农田目前有10万亩。

>>观察<<

六七十万元的设备上了,“人才”在哪?

自2006年至今,青丰公司已有10个小麦品种获得审定,6个花生品种通过了国家备案登记。算起来,接近一年就有一个。虽然有如此骄人的成绩,公司负责人却提到了发展中的“短板”。

“育种人才太缺了!你像研发设备,随时可以用钱买,但人才不行。”代小雁介绍说,这些年来,青丰公司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完善了一些设备,比如田间的一些小型收割机、播种机等,但目前公司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因为我们一个农业企业,又是在乡镇上,现在很多学农的学生不会来,因为这项工作太枯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小麦育种,你想拿出成绩,从杂交育种开始,一直到推广到老百姓手中,最少要10年的时间;而这10年里,还不一定能选育出成果来。”代小雁介绍说,搞小麦育种的,大都是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它们有经费,有人力,我们完全靠的是公司总经理胡元江对小麦事业的执着和热情。我们一直在用公司自己的经营收入,养自己的科研。只要在小麦育种上有益的,能帮助小麦育种的设备,他一点都不吝啬去购买。而且,这两年科研经费越投越多,每年都得100多万。”

这一点,记者随后在青丰公司三楼的分子标记育种室里,看到了最直接的证据:这是公司办公楼的最高一层,安静,宽敞,视野好,但里面除了仪器、设备和一些瓶瓶罐罐外,一个人都没有,甚至桌面上还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这套分子标记育种设备价值六七十万,我们虽然有人会用,但都不专业……”代小雁略有遗憾地表示, 田间育种是目前最传统的育种方式,但它的表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一旦有了分子标记育种的加持,让室内数据来辅助这个田间的工作,会大幅提高育种效率,“如今,我们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能去让青岛农科院帮着做”。

“我们也曾委托一些农业院校的老师帮着物色一下人才,但还是很少有意愿过来的。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就是因为太枯燥……”代小雁说,他们也去过招聘会,但有些年轻人虽然来了,但坚持不了两三年便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