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暴风雨后,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

有许多被卷上岸来的小鱼。

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有人劝他:

“这么多小鱼救不过来的,有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

讲述|张 斌

文字|张斌、侯乐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斌

槐荫区法院

民二庭副庭长

前段时间我回了趟老家,晚上睡觉前,我看见母亲把手机放进衣橱,藏在层层叠叠的衣服里。我好奇地问她:“妈,为啥不把手机直接搁在床头柜上?”母亲笑着解释:“这手机老是收到各种信息,晚上声音太响了。”我拿过手机一看,满屏都是各种通知消息。我哭笑不得,“那我教你把手机调成静音吧!”母亲赶忙说:“不用不用,调来调去挺麻烦,晚上我就放进衣橱挺好的。”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手机都接收过各类侵扰的通知、短信,如何守护这片刻的安宁?成为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很多人会像憨厚的母亲一样,选择将手机藏进“衣橱”,而温州的王先生却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是一起索要1元精神损害赔偿金和0.2元短信退订费的安宁权纠纷案。

王先生家住温州,平时工作较为繁忙,某天,他突然收到甲公司电商平台发送的保健品促销短信一条,短信后附了“退订回N”。没有购买需求的王先生,按照短信提示回复了退订信息,产生短信费0.1元。原本以为退订之后,便不会再收到促销短信,结果没过几天又收到了第二条,无奈的王先生再一次退订信息,产生短信费0.1元。本以为“事不过三”,但之后的三个月内,王先生又收到了该公司三条促销信息。

甲公司的此种行为让王先生感受到其生活安宁被严重侵犯。为了避免再被打扰,王先生在温州通过网上立案,将甲公司诉至我院,提出了要求甲公司停止侵权;向其赔礼道歉;赔偿退订短信费0.2元;精神损失费1元等诉讼请求。

“两毛短信案”、“一元精神损失案”诉讼,是不是在浪费司法资源,哗众取宠?很多人有这个疑问。

但其实在生活中,这是你、我、他常常遭遇、却又感到无所适从的问题。从企业角度看,反映出一些企业经营过程中商业促销与个人安宁权边界不清,营销管理混乱,风险意识不强的普遍性问题。

该案作为《民法典》施行后,我院受理的首起安宁权纠纷案件,若能妥善化解矛盾、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对以后处理类似案件,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前期沟通,我了解到双方的诉求,王先生其真实想法就是为了获得道歉,要求甲公司停止侵权,避免其后续生活再被促销短信打扰。甲公司因其将网购平台的营销委托给了第三方,营销管理产生了脱节,导致王先生本案遭遇的发生。诉讼之初,甲公司认为王先生是小题大做,浪费司法资源。但在我向其对安宁权的法律规定、归责原则、社会危害性进行释法明理后,甲公司认识到了自己对民法典有关安宁权的规定存有法律盲区,欠缺商业促销与消费者安宁权边界划分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内部管控机制,同意停止侵权、向王先生赔礼道歉,并希望法院给予其容错的机会。

考虑到判决结案对企业信誉影响较大,如果简单一判了之,或许能够解决这一起因人格权侵害引起的纠纷,但也会对已经认识到错误且有改正之心的甲公司,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从内心深处化解双方的心结。

为了能在维护王先生安宁权的同时,也给予企业一定的改错机会,通过进一步调解,甲公司郑重作出承诺,一定以本案为戒,规范经营,杜绝骚扰信息的发送;王先生也选择了相信甲公司的承诺;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甲公司对王先生进行了赔礼道歉,当庭赔偿了王先生产生的必要损失,本案调解结案,案结事了。

只有一个个的“甲公司”真正认识到安宁权的重要性,合法合规地从事商业促销活动,才能避免再出现一个个安宁权被侵扰的“王先生”、“李先生”。

案件审结后,我撰写了有关安宁权的普法案例,经本院向社会发布后,引发社会公众及专家学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栏目、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组,都对该案进行了专访。这一案件的办理,起到了以小案件推动大讨论、引发深思考、解决真难题的作用,取得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效果。

有人问我,“你不担心案例公布以后会引发滥诉吗?”也许随着公众对隐私权的深入了解,相关案件数量可能会增加,但我认为这不是懒诉,而是恰恰说明了公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意识的增强。隐私权下的生活安宁是《民法典》明确赋予公民的权利,从长远角度来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法院裁判的评价,相关行为一定会得到规范与遏制。当然,私人生活安宁也是有边界的,作为社会公民,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随着城市化推进,大家居住的比较密集,邻里之间难免产生互相打扰的纠纷。对此,法院要协同政府、社区关注人民群众对生活安宁的需求,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及时开展普法工作、调解工作,抓好诉源治理,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人民法院为人民,人民之事无小事。作为人民的法官,我们只有积极能动地办好一件件“小案”,讲好“小案”的“大道理”,才能真正走入民心,强化人民的法治信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编辑丨侯乐鑫

审核丨许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