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6月13日电 (余乃鎏、陈博)同安区第三批非遗项目授牌、非遗文化展演演示、举办“银城寻宝记”活动、非遗主题摄影比赛……日前,厦门市同安区启动“非遗文化节”,推出了一系列精彩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到同安对本土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以及同安“守艺人”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坚守。

当天,在厦门唯一的孔庙——同安孔庙,“银城寻宝记”活动举行。上百组亲子家庭探寻非遗宝藏,通过互动体验南音、锡雕、漆线雕、捏面人等13个非遗项目,感受同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据悉,此举旨在通过“文物+非遗”的形式,把同安非遗文化植入不可移动文物中,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百组亲子家庭近日在同安孔庙互动体验非遗项目。夏海滨摄

“千年银城,四海同安。”同安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如今的同安,除了山顶到海洋生态日日更新,千年的历史也仿佛相隔咫尺——这个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厦门文化的根源地和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存的文物古迹占据全市“半壁江山”;这里是理学大师朱熹的首仕之地,养育了科技巨匠苏颂、民族英雄陈化成、拼音之父卢戆章等众多历史名人……“市民游客可以探寻古城同安的文脉传承,也可以触摸千年银城的历史脉动。”

尤值一提的是,千年银城的厚重历史融入了每个同安人的血脉,并正焕发新的力量。其中,经过千年时光淬炼而成的多姿多彩非遗文化,成为引领同安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汀溪镇古坑村送王船民俗文化活动。夏海滨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以来,同安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非遗系列活动,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切实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持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汀溪镇古坑村举行送王船民俗文化活动、龙虎宫举办省级非遗“马队迎王”活动,以及举行非遗主题的跨年活动,连续3天表演包含南音、荷叶说唱、答嘴鼓等非遗特色节目……数据显示,同安区现有送王船、莲花褒歌等各级非遗项目53项,而一年多来,该区推动各项非遗特色项目以展演、体验等形式深度融入文旅产业各个环节,既有效提升游客体验和旅游品质,又大力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安龙虎宫马队迎王活动。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近年来积极推进非遗文旅融合发展,将捏面人、漆线雕、锡雕、闽南传统美食、农民画等非遗项目带到景区、酒店、展会等。”同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自2006年以来,该区即定期召开非遗文旅融合发展座谈会、研讨会,探索、打造、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为持续推进本土特色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同安区近年来还建设了小坪莲花褒歌传习中心、珠光青瓷传习中心、传统锡雕传习中心等多个传习中心,以及宋江阵、车鼓弄、舞龙舞狮、民间器乐、民间戏剧、闽南童谣、农民画等21个民俗文化基地,着力让这些曾经隐匿于民间的非遗技艺加快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同安文旅发展中重要的赋能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安非遗文化项目宋江阵。夏海滨摄

例如,2023年12月中旬举办的“同安非遗文化进景区”活动,闽南舞蹈、荷叶说唱、答嘴鼓、南音表演唱等非遗项目被搬上了舞台,极具闽南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温婉柔美的闽南语,引得游客连连叫好。

又如,依托于辖区各大学校、乡镇、社区(村)、剧团等基层组织,同安非遗项目日益活跃在景区、商场、酒店等文旅各个舞台,文旅经营者将它们作为独具特色的“卖点”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很受游客的欢迎。”厦门同安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景区,现场与游客互动教学,以体验、展示产品和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方式,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助力推动旅游和文化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安非遗车鼓弄。同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此外,近年来同安区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机制、新形式,让本土非遗文化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还频频走上高雅殿堂大放异彩。如,辖区茶乡山村村民劳作时的娱乐项目莲花褒歌,曾登上国家级舞台中国原生民歌节,而广泛流传于同安民间的音乐“活化石”南音,也曾在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古代先人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同安的文化名片。”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发展同安经济、增强同安文化软实力、激励同安人民投身富美新同安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区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懈探索非遗等丰富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经济文化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