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孝廉坊铁邱村,一位饱读诗书的秀才袁文正,终日与妻子张氏相敬如宾。这日,袁文正兴冲冲地对张氏说:"东京科举在即,我欲前去赶考,搏一搏功名!"张氏忧心忡忡:"家中贫寒,儿子尚幼,夫君此去,叫妾身如何是好?"袁文正安慰道:"夫人切莫担忧,待我金榜题名,定当光耀门楣。不如你我夫妻同去,也好相互照应。"

次日黎明,袁文正一家三口,辞别乡邻,踏上京城之路。历经半月跋涉,终于抵达东京。夫妻二人寻至一家酒店投宿,恰逢王婆掌柜。张氏抱着年幼的孩儿,与王婆闲话家常。

却说京城另一端,曹国舅的府邸内灯火通明。这曹国舅乃是当今皇上的二皇亲,位高权重,跋扈专横。平日里,见到美貌女子就霸占回府,若有不从,便将其杀害。这日,曹国舅微服出行,路遇袁文正夫妇,见张氏貌美如花,顿时心生歹念。

不久,袁文正接到国舅的"赏识",被请入府中。张氏随同前往,丝毫不知,死神的镰刀已经架上了自己和丈夫的脖颈。国舅设下鸿门宴,灌醉了袁文正,令手下用麻绳将其绞杀,又将无辜的孩童打死。张氏被软禁在府中,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包拯,字希仁,谥曰正直,后人尊称包青天。这日,他值完京师早朝,骑马归府。路经石桥,忽然一阵怪风呼啸而过,久久不散。包拯凝神细望,只见风中隐隐现出一男一女和一孩童的身影,面露冤屈和悲愤。

包拯心念一动:"此处必有冤情!"他唤来心腹王兴、李吉,吩咐道:"你们随这阵怪风,务必查个水落石出。"王兴和李吉领命而去。那阵怪风径直吹向曹国舅的府邸,在那高墙之外盘旋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兴、李吉二人,循着怪风来到曹府外。但见高墙深院,大门紧闭,门口贴着一纸告示,上书:"有人窥看者,割去双眼;用手指者,剁去一掌!"二人不寒而栗,心道:"这等狠戾,必有蹊跷!"

却听身后一声长叹,二人回头,只见一白发苍苍的老人,脸露愁容。王兴上前作揖道:"老丈,何事愁眉不展?"老人摇头道:"公差若问,老朽只好实言相告:这曹府乃是皇亲国舅所居。国舅爷权势熏天,手段狠辣。但凡见着貌美女子,不拉回府霸占,就是杀人灭口,作恶多端,老天都看不过去啊!"

王兴和李吉倒吸一口凉气,连忙回禀包拯。包拯大怒:"他虽皇亲,难道就可肆意妄为,凌驾国法?来人,传我号令,速速勘查此案!"

当晚,包拯于入梦之时,忽见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化作一男子的身影。其人披发跣足,胸口、后背均有血迹,怀抱着一名血肉模糊的男童。那人泣不成声,将如何被曹国舅设计害死的经过,含泪道来。

包拯问道:"你妻子现下何处?"男子悲切道:"犹困曹府,生死未卜啊!"包拯长叹一声,道:"冤魂不须哀恸,我必昭雪此案,绝不姑息!"言罢,但见那青烟渐渐消散,化作一缕清风。

次日清晨,包拯升堂断案。他吩咐快手王兴和李吉:"你们可有何办法,搜集证据?"王兴低声道:"微臣夜观天象,得知曹府后花园有一口枯井,井中藏有死者遗物。微臣愿领此险,入井取证。"

不一刻,王兴系了绳索,缒入井中。李吉在井口焦急等候。只听井下传来一声惊呼,王兴道:"果然不出所料,井底有一男尸!"说罢一阵绳索奋力,一具浮肿的尸体被吊出井口,正是那梦中男子的遗体。

就在此时,包拯的义弟包叡前来报案,称曹国舅举家迁居,行踪诡秘。包拯大惊,吩咐二弟:"速速备车,我等夜访曹府,务必揪出真凶!"

夜幕降临,包拯兄弟悄然来到曹府新居。只见二皇亲正与母亲郡太夫人饮酒作乐,谈笑风生。包拯怒火中烧,却强忍怒气,与国舅寒暄。酒过三巡,包拯借故告辞。郡太夫人见其来去匆匆,心生疑窦,询问儿子缘由。

曹国舅惊恐万分,道:"此事若被包拯知晓,我性命堪忧啊!"夫人道:"莫慌,你兄长现为郑州知府,不如修书一封,令其将那秀才之妻灭口,绝了后患。"曹国舅喜道:"好计!"遂命家仆星夜兼程,送信至郑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州知府接信大惊,心知此事棘手。他不愿杀人性命,却又不敢违抗兄长。左右为难之际,忽见书房门口,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子跪倒在地,正是秀才之妻张氏。

原来那夜,张氏被曹国舅灌醉,正要杀害。幸得一位老仆张公,见不忍这楚楚可怜的女子被谋杀,遂偷偷将其放走。张氏历尽艰辛,逃至郑州。而今虽不知丈夫已死,却也隐约感到事有蹊跷。

郑州知府见状,慨然道:"你丈夫已死,孩儿亦被杀害。此事若揭发,必会殃及我兄长。你可速速远走高飞,另觅良人,切勿声张!"言罢塞给张氏一袋银两。张氏闻言大恸,哀求知府为丈夫伸冤,知府却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张氏只得另谋生路。她日夜兼程,终于逃回东京。王婆见她悲切,又惊又喜,细细盘问前因后果。张氏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丈夫已遇害。夫妻二人,一个死于非命,一个流落异乡,真真是苦命女子啊!

包拯听闻张氏脱险归来,大喜过望。他请张氏到府,当面对证曹国舅的罪行。张氏泪如泉涌,将那些见不得人的内幕一一道来。包拯勃然大怒,命快手将曹国舅拿下,重打四十大板,关入大牢。

消息传到郡太夫人耳中,她慌了神,连夜求见皇后曹氏。曹皇后闻言,赶忙入宫禀告当今圣上。但仁宗皇帝虽怜悯张氏,却也不愿公然为难包拯。他吩咐众大臣前去开封府,以和事佬身份做做工作。

谁料包拯早有准备。府门口张贴告示:"诸位爷,此案关系人命,各有定断。尔等自有府衙,何必越俎代庖?若敢踏入此门一步,便将你们视作同谋,一并拿下!"群臣见状,吓得望门兴叹,只得灰溜溜而归。

仁宗皇帝无奈,只得亲临开封府。包拯迎驾下拜,据理力争,愿以自己的乌纱帽和项上人头担保此案清白。皇上被他的正气所慑,默许了法办曹国舅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堂之上,包拯端坐案前,曹国舅跪在堂下,双腿打颤。张氏泣诉冤情,声声血泪。包拯义正辞严,将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数落一通,曹国舅低头认罪,再不敢狡辩。

就在此时,郡太夫人带着二皇亲的家眷,哭哭啼啼来到大堂。他们跪成一排,请求皇上网开一面,免去曹国舅的死罪。郡太夫人还搬出皇后的名号,以亲情相胁。

包拯不为所动,当庭判决二皇亲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太夫人一边痛哭流涕,一边上疏皇上,请求特赦。仁宗无奈,只得降旨,赦免东京城中的死囚。

包拯大怒道:"岂有此理!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若赦免一城,须赦天下!"言罢,他命刽子手立即行刑。只听"刷"的一声,二皇亲头颅落地,血溅三尺。郡太夫人见状,昏厥过去。

次日,包拯将大皇亲曹国舅押上公堂。郡太夫人又跪在阶下,给仁宗上了第二道赦免折子。这回,仁宗被逼无奈,颁旨大赦天下。

包拯冷笑一声,当即昭告天下,所有冤狱悉数平反,获罪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他又差人将袁文正的尸骨厚葬,赠银三十两给张氏,令其回乡养老。

曹国舅虽侥幸逃死,却也羞愧难当。他主动放弃官位,削发为僧,求得郡太夫人原谅,自此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至此,案情大白于天下。那些不为人知的黑幕,被包拯的智慧和正义揭开;那些凶险的罪犯,终于得到应有的惩罚。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都说:"包青天是真正的救世主啊!"

此案的审理,很快传遍了大宋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争相传颂包拯的事迹,歌颂他"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品格。那些凶恶的贵族,从此收敛了许多,再不敢肆意妄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身处最黑暗的时代,也依然有象包拯这样的清官,在为百姓撑腰,为正义而战。只要心存希望,终会迎来拨云见日的那一天。让我们共同期盼,祈祷那些正直不阿、英勇无畏的人,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