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用新技术

夏种有保障

眼下

面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阜阳各地积极应对

田间又兴起一轮“科技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阜南县柳沟镇袁郢村,“90后”种粮大户徐松松正在操控安装了北斗智能终端的旋耕机,还通过“北斗”技术放置滴灌装备,为刚播种的花生种子“补水”;在安徽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种粮大户陈伟调来一台大型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应用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科学播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颍淮大地顶起“烈日”

把新技术、新模式 “扎根”田间

种好“粮”、守好“仓”

践行国家第一年实施的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通过良田良制并举、 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融合

做好夏种保秋收

夏种时节,记者来到了颍州区袁集镇,在这里,农民使用的玉米密植技术,能让亩均产量比传统种植至少提高40%以上

这两天,颍州区袁集镇种粮大户杨德春正忙着为自家种下的150亩玉米田浇水。这是他第一次采用玉米密植技术,增加了行数与株数,一亩地种下6000粒种子,比传统种植多出了2000多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杨德春、徐明抗

多出来的种子就要争夺水肥和阳光,这种情况下,铺满田间的滴灌带成了庄稼丰产丰收的关键

“种了六七千棵苗,水肥跟不上的话,不能增产,反而会减产,会造成是空棒子,不长玉米籽的现象。”杨德春告诉记者,等到玉米出苗后,还要在地里加上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滴灌带把营养精准送到每一棵玉米苗

毕竟首次“尝鲜”,杨德春心里还是没底。于是,他把邻村有种植经验的徐明抗请到了田间地头。

“现在种田必须要借助科技,传统种植可以保本,但利用科技手段种粮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徐明抗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徐明抗是颍州区袁集镇的种田“老把式”,多年来,他总想找到突破玉米单产瓶颈的办法。去年,颍州区首次试点推广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段调控技术,他主动拿出200多亩地做实验种玉米,承担了大田种植示范任务。到了秋收一算账,徐明抗悬着的心就放下了

徐明抗说:“去年玉米亩均产量700公斤,达到了我的理想,以前传统种植,亩产也就500公斤左右。”

颍州区袁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常保磊介绍,水肥一体化机子加滴灌带,平均每亩成本200多元,“去掉成本,每亩玉米地还能赚二三百元,这对农户来说很划算。”

今年,徐明抗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成了义务“技术员”,带领像杨德春这样的农户种好第一块“密植田”。

徐明抗说:“今年积累了去年的经验,每亩地可以多增收600斤,去掉成本,可以多挣400块钱,我种了700多亩地就能挣30万块钱左右,这对我来说是比不少的收入。”对“密植田”更加了解的杨德春也说,科学种田是值得投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袁集镇夏种面积2万多亩,其中,玉米“密植田”种植有3300多亩。

常保磊说,这就是常说的农业新的生产力利用现代化农业设备提升单产,保证全年的粮食产量逐步上升。

据了解,2024年阜阳市夏种计划播种面积83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作物750万亩以上,目前各地抗旱造墒,统筹安排夏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要求

阜阳市深入推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水利、种子、

农机、化肥农药、耕作技术 等着手

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

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持续巩固“百亿粮仓”地位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来源:阜阳新闻联播

记者 肖方旭 郭海涛

编辑 刘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