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时候,14万退役军人,10万知识青年,20万民工,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积极奔赴了,祖国的大东北。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硬是把一片荒无人烟的黑土地,改造成为中国粮仓——北大仓。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北大荒成为,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同时,一项退耕还荒的计划,却在2000年后,悄然展开了。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好不容易开垦成良田,为什么又要将其还原成荒地?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人类改造奇迹,北大荒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追溯北大荒的历史,深入了解一下,这片黑土地的前世今生。

北大荒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及周边地区,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

这里远离工业文明,是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而造就了肥沃的黑土地。

据专家考证,北大荒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1947年,首批垦荒大军就已经,开赴了北大荒。他们白手起家披荆斩棘,掀开了北大荒大开发的序幕。

而到了建国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决定对这片"塞北江南",进行大规模开发。

1958年前后,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号召,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转业官兵、支边民工,奔赴向了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怀揣着改造祖国大地的理想,用青春和汗水,在北大荒这片处女地上,书写了壮丽的诗篇。

然而,北大荒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建设者们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

这其中,寒冷就是北大荒最大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地气象资料显示,北大荒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5摄氏度至2.6摄氏度之间,最低温度甚至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

"呼气成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北大荒的严寒,可谓一点也不夸张。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在生产一线,凿冰挖井,开渠筑坝,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抵御自然灾害的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荒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4年至1957年,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国营农场,从苏联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

又派出土地规划、农艺、农机、财会等领域的专家,组成顾问团,大大提高了,北大荒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

到1958年,北大荒已拥有,400多万亩耕地,粮食总产量达到4.8亿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十年间,昔日不毛之地,变成了北国江南,1700多万亩荒原披上了绿装,100多万垦荒战士,在北大荒安家落户,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进入80年代以后,北大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北大荒的建设,也随之驶入了快车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垦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北大荒的粮食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卫星遥感、航空播种、喷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北大荒大地落地生根。

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上世纪末,北大荒农垦集团的粮食年总产量,已稳定在400亿斤左右,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其中玉米、大豆总产量,更是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随着北大荒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生态问题,也随之凸显。

过度垦荒,导致大片森林、湿地消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梅花鹿、东北虎等濒临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生态屏障的削弱,又使得水土流失加剧。

据统计,北大荒的黑土层厚度,已从建国初期的100厘米,降至目前的20厘米左右。

黑土变薄,地力下降,粮食单产和品质也随之降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肥沃的黑土被侵蚀殆尽,这片"聚宝盆"将再难恢复,昔日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新的北大仓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很多人意识到,不能再走过度开发的老路,必须尽快采取保护性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定。

停止对湿地和林区的开垦,转而启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工程,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全面构筑,"北大仓"的生态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20多年过后,已经证明这是一个,极其英明和负责任的抉择。

只是退耕还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从观念上破除,"重经济、轻生态"的传统思维定式。

在退耕还荒的同时,北大荒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引进现代农机设备、推广节水灌溉等先进农艺措施,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北大荒集团还充分利用,5G、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了农情监测、耕种管理、产品溯源等信息化系统,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北大荒集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绿色大米、有机蔬菜到红小豆、苎麻纤维,一大批优质农副产品,从北大荒走向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

据统计,目前北大荒集团已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年加工农产品超过200万吨,产值达50亿元,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望北大荒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为之动容和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最初的军垦戍边,到商品粮基地,再到现代农业强区,北大荒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

今天,面对保护生态,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任务,北大荒人再一次迎难而上。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号角。

保护性开发、绿色发展俨然已成为,北大荒的鲜明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荒的发展之路,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恢弘史诗。

它昭示着,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建设北大荒,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关乎子孙后代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并进,用智慧和汗水打造,祖国北疆的绿色明珠,谱写新时代北大荒发展的华彩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北大荒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阳光普照、万物勃兴的金色田野,辽阔神奇、充满生机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水鸟嬉戏的自然湿地……

这片黑土热土,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福地宝地,成为共和国生态文明的璀璨明珠,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北大荒的巨变,是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荒芜到沃野,从单纯追求产量,到兼顾生态保护,这其中凝聚了,多少前仆后继的探索和汗水。

北大荒不仅见证了,共和国农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脚步。

纵观北大荒之变,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需要我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推动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只有不断革故鼎新、开拓进取,才能在发展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几十年的变迁发展,只要我们上下同心、拼搏奋进,就一定能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让我们以北大荒为榜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描绘美丽中国的新画卷,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时代新征程,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

让我们携手并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征程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