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三明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力守护2.3万平方公里绿水青山。

一组组数据,记录三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眼成绩: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市级绿色矿山创建库工作,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3家、省级绿色矿山10家;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47个,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森林、湿地、地质等各类自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打好打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攻坚战,累计争取专项资金约3.35亿元,实施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项目49个完成治理面积约5710亩。

规划先行、生态领向,科学绘制三明生态画卷

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三明市将推进山水城融合、坚持生态领向等重大发展思路,贯穿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等编制过程之中,把生态蓝图一绘到底。

4月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三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指出,到2035年,三明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38.8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9.5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479.20平方千米。严守历史文化保护线、洪涝风险控制线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有效保障三明武夷山、玳瑁山、戴云山和沙溪、尤溪、金溪生态廊道的“三山三水”生态格局。

三明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陈力夫介绍道:“三明从严管控生态保护红线项目准入,引导项目自觉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严控人为活动和建设强度,尽可能减少相关因素产生的影响。”

系统施治、绿色赋能,擦亮美丽三明底色

坐拥丰富矿产资源的三明,如何做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编制市、县两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制定资源产业化重点任务清单,规范矿业权管理,推进小散乱矿山整合重组,有效促进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利用,推动萤石、高岭土、石英等重要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陈力夫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明市矿山修复治理成效显著(张然和 摄)

2023年,“‘闽中宝库’披绿更富—大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改革创新、点绿成金,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被誉为“中国绿都”的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7.12%。想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一个转化的路径。20多年来,三明市开展了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在全国率先开展林票制度改革,有效打通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明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吴成科 摄)

以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改革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碳汇交易,三明市在福建省率先建立林权登记信息共享平台,创新数字化地籍调查方式,推进全国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并通过上级验收,相关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同时,探索“林下空间承包合同+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双保险的林下空间经营新模式,全方位盘活森林资源,将乐县办理了三明市第一份“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涉及林地面积725亩。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派驻常口村及常口联村党委第一书记杨云介绍,2021年5月18日,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

近年来,三明市全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抢先布局碳汇经济,推进碳票、林票等制度创新,累计制发林票总额6.3亿元,完成碳汇交易近2900万元,将无形的“空气”变成真金白银,“三明市林权改革和碳汇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

下一步,三明市将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好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来源:三明市自然资源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