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有言,“知(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生,就和祖国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我国天南地北所有的名山大川,也曾以七旬高龄在长江之中搏击风浪。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毛主席一生经历的话,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喜爱登山的毛主席,似乎从来不愿意去攀登黄山。

1954年时,毛主席和张治中出京考察时路过了安徽,张治中跟主席提议去登黄山看看,结果毛主席明明已经心动了,却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过黄山而不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故事,还要从毛主席的一个习惯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韶山深处走出来的毛主席,对大山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上,面对瞿秋白提出的让他去上海党中央工作的建议,34岁的毛主席果断选择了拒绝:“我要跟绿林交朋友,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绿林交朋友。”

毛主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秋收起义失败之后,他就带着部队去了井冈山,打开了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也正是在此期间,毛主席养成了一个习惯:翻山越岭时,喜欢拄拐杖。

原来,当初毛主席去参加秋收起义时,在浏阳张家坊附近和三十来个民团成员不期而遇,并被抓了个正着。

好在上天保佑,毛主席在被押解途中顺利逃脱,跑着跑着,他的脚板被一根尖锐的树根戳穿,受了伤,因为后面还有追兵,毛主席咬着牙把脚拔出来之后,专门折了一个树干当做拐杖,然后一瘸一拐的和大部队会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攻打长沙失败后,毛主席果断改变作战方针,指挥部队前往井冈山。山路难行,毛主席拄着一个拐走起来很是不便,时任政治部主任宛希先实在看不过去,专门找人给毛主席准备了滑竿,并多次催促他坐上去。

然而,毛主席每回都摆一摆空闲的那只手,硬生生地拄着拐棍和大家一起走上了井冈山。

到了井冈山之后,毛主席要指挥部队在山上作战,拐杖自然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亲密朋友”。

后来在长征路上,毛主席也手不离拐地跟着部队一起前进,哪怕是爬雪山时,他也坚持不坐担架,而是将自己的担架留给了正在“打摆子”的机要秘书黄有凤,自己则一步一滑的爬到了雪山之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尽起20多万大军进犯延安。当时在延安的我军人数还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毛主席果断决定,将经营了10余年的延安让出来,带着中央机关和敌人在陕北的大山之间打游击,拖垮敌人的同时,伺机消灭之。

然而在转战陕北途中,毛主席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连日里不停地咳嗽,后来虽然治愈了,身体却仍然十分的虚弱。

以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在山区赶路实在是太难为他了,身边的警卫战士实在不愿意看到主席这个样子,专门给他做了一副担架,表示想抬着他走。

显然,一向反对特权,拒奢尚俭的毛主席是不会同意的,他坚决不坐担架,要和大家一起徒步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睁睁的看着毛主席气喘吁吁的赶路,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也正在此时,警卫员孙振国突然灵机一动,将自己身边那根用来背粮食的柳木棍取了下来,递到了毛主席面前:“主席,您既然不愿意坐担架,就用这个柳木棍当拐杖吧,这样走起来也省力一些。”

毛主席将棍子接过来用手掂了掂,往泥泞的地上一戳,发现用着挺顺手,笑呵呵地说道:“好。”

从此以后,这根普普通通的柳木棍就成了毛主席的宝贝。有一次,毛主席在山上走着走着,手里的棍子不小心掉了下去。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意换一根新的,而是专门下山将它捡了回来。

就这样,这根棍子陪着主席一起,带着胡宗南数十万大军在陕北兜圈子,也“亲眼”见证了这几十万大军的最终下场,之后还跟着主席一起去了西柏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西柏坡之后,毛主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解放全国的伟大事业上,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登山了,这根柳木棍就被放在了警卫值班室里,很少动用。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一名叫做马武义的17岁小伙,被调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初来乍到的他对警卫室里为何摆一根柳木棍这事很不理解,心想:“反正这玩意也不值钱,不如拿来捅火吧。”

于是,这根陪着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棍子就有了新的身份——烧火棍。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它也越烧越短,最后被丢到了火堆里面烧成了木炭,完成了最后的使命。

当毛主席得知自己的“宝贝”被烧成了木炭之后,不由得很是惋惜,但也没有说马武义什么,不过这事也很快在西柏坡传开了。

一位部队首长来报告工作时听说此事后,专门让人给主席送来了一根缴获来的上好手杖,结果毛主席坚决不肯收下,表示这是地主老爷的手杖,他用不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总算有了一些空闲时间。这一年的秋天,他决定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去登香山。

一行人兴致冲冲地来到香山脚下时,毛主席身边的警卫人员才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忘了给主席准备拐棍了。”

无奈之下,警卫人员只得去附近的农户家里搞到了一根比毛主席还高的竹竿。对于这么一根“拐杖”,警卫人员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毛主席却笑呵呵地接过来和自己比了比身高,说道:“这竹竿好高啊,比我还要高!”

后来,毛主席去杭州登五云山的时候,警卫人员又忘了带拐棍,于是又去老乡家里砍了一根竹子,在砍竹子前,老乡已经明确表示一根竹子值不了多少钱,就送给他们了,警卫人员却知道主席的脾气,硬是把钱塞到了那老乡的手里,事后还因此受到了主席的表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登五云山时,毛主席觉得这根棍子用起来很顺手,到了山顶之后,他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抚摸着手里的“竹木杖”,似乎想到了什么,缓缓开口道:“这根拐棍不要弄丢了,带回北京去!”

回到北京之后,警卫人员在竹子的最下端绑了一块橡胶,刨掉了竹子上的竹节,并修掉了比较刺手的地方。这个“焕然一新”的手杖让毛主席大为满意,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有一次毛主席在长沙和胡志明散步时,胡志明主动表示,想用自己的拐棍换毛主席的拐杖。毛主席看了他手中的精致拐杖一眼,挥了挥手中的竹木杖,摇头道:“用我这根‘打狗棍’跟你换?那可换不得,你太吃亏了。”

眼见胡志明还想要坚持,毛主席接着说道:“用金子换竹子,太不合算,我不能让你吃这个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毛主席只要是登山,总会坚持着拄着这根拐杖,哪怕有小轿也不愿意坐。对于毛主席的这一坚持,张治中将军就很不理解。

张治中是安徽人,对于家乡的风景名胜黄山,他一直都深感自豪,也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带毛主席去黄山上看一看。

1954年,张治中终于看到了机会:“毛主席要出京考察了!而且正好途经安徽!”

在毛主席出京之前,张治中专门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取得了联系,两人商议之后约定:“一定要让毛主席看一看黄山的大好风光!”

“呜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出京的日子终于来了,在毛主席专列上,张治中不停地跟毛主席讲述黄山的绮丽景象,奇松怪石,云海佛光······

张治中的话成功让毛主席对黄山产生了兴趣,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登上过黄山呢,便想去看一看。

然而,在即将抵达黄山的时候,毛主席突然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问张治中道:“上山的公路,修到哪里了?”

张治中听后表情顿时一滞,以为毛主席是想骑马或者开车上去,于是笑着说道:“公路已经修到山下了,上山的话可以乘坐滑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竿是一种专门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用两根长竹竿绑成一个担架,中间是一个躺椅或者坐兜,前后两个人抬着上山。

张治中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毛主席听他说完之后,却突然微笑着摇了摇头,摆摆手说道:“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去了。”

最终,毛主席并没有登上黄山。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毛主席又一次路过了安徽,张治中决定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旧事重提,请毛主席到黄山之上走一走。

这一次,毛主席没说自己要不要去,而是反问张治中:“公路修到山顶上面了吗?”

张治中愣了一下,说道:“还没有,不过山下面的轿子还有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不坐滑竿上山行吗?”

张治中一时没有理解毛主席这话的意思,他也没想到毛主席是想徒步走上山去,心想:“难道还有除了滑竿上山之外的方法吗?”

思索片刻之后,张治中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只能乘坐滑竿上山去。”

“哦,那我还是不去了吧。”

张治中总算看出来了,毛主席之所以不愿意去黄山,就是因为不愿意做滑竿。他对此很是困惑,坐滑竿也是给人家钱的啊,一个付出了劳动,一个付出了金钱,这不两全其美吗?而且,如果黄山脚下的轿夫们知道能抬着毛主席上黄山,肯定都愿意啊。

后来,张治中又多次邀请毛主席去黄山游玩,可每次毛主席都摆手拒绝,以至于张治中都怀疑毛主席是不是不喜欢爬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随着日常观察,张治中又很快推翻了这个猜想,毛主席是很喜欢登山的,尤其是杭州的北高峰,他不但连续登上去了三次,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后来,党中央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休会期间,毛主席偶然间碰巧遇到了张治中,主动跟他聊起了杭州本地名山的风景。毛主席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张治中听的是怦然心动,赶紧问道:“可有滑竿上山?”

毛主席听了张治中的问话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挥了挥手中的竹木杖,指了指自己的双腿,说道:“这就是我的滑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张治中并不是第一个对毛主席不愿坐担架、轿子感到不理解的人。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曾小心翼翼地提出过这个问题,当时,毛主席是这般回答的:

“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毛主席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一员,不愿意搞特殊化,哪怕那些轿夫很乐意抬着他到黄山之上走一圈,毛主席自己也不会同意。他曾经说过:“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这是毛主席的真实内心写照,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宁肯自己用竹木杖一步一步走上山去,也不愿意让人民群众将他抬上去。

此时毛主席年纪已经很大了,凭一根竹棍的话,显然是上不了海拔1800多米高的黄山的。也正因此,当张治中了解了此事的来龙去脉之后,顿时追悔莫及:“我就不该说不坐滑竿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