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深受愚昧思想荼毒的代表性群体,就是社会底层女子。她们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

清末风云人物谭延闿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悲戚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丫鬟,意外地被官家老爷看上,本以为会一步青云,扶摇直上。

没想到,成为妾室是她命中更大的悲哀。就餐时,她要像丫鬟一样侍奉在一旁,不得和主子同桌而食,随时听候丈夫和正室的差遣,以待添茶加饭。

对于一切的羞辱,她都暗暗忍下。历经24年的蛰伏,她终于熬出了头。

儿子高中会元之后,丫鬟出身的她也在餐桌上有了一席之地。往常冷漠的丈夫对她温声细语,刻薄凶狠的正室拉着她的手,亲切地称她为“妹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延闿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是湖南茶陵人。二十四岁便中了进士,之后历任江南监察御史、陕西布政使、巡抚等,一路高升,官运亨通。

有一次,在他去朋友家做客议事时,偶然间看中了一个丫鬟,她面容姣好、乖巧文静,遂向他朋友讨了来。

这个丫鬟就是谭延闿的母亲。谭钟麟将她带回了家,得到了老夫人的允许后,谭延闿的母亲成了他父亲的第四个妾室。

虽然之前谭钟麟有一妻三妾,但是五六十的年纪了,只有两个儿子,那个年代在大官中算是人丁稀薄了。

谭钟麟公务繁忙,平时很少回家,一旦回来,必定要先去其他妻妾那里。

老夫人为了尽快让谭家添筷加碗,对谭延闿的母亲李夫人极为照顾;每次谭钟麟一回来,老夫人就叫他多和李夫人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夫人不负所望,不久就怀孕了。一般来说,怀孕的女人更加金贵,会被全家人当作宝一样对待。

但是,在李夫人这里不是这样。谭家是重规矩和等级森严的封建家族。尽管妾室怀孕了,在吃穿用度上还是和以前一样。

甚至,李夫人在身怀六甲之际,还要挺着大肚子站在饭桌前为老爷太太盛饭倒茶。伺候一大家子吃完饭之后,她才能回房吃饭。

李夫人每次吃完饭后,都会到花园里散散步。可是这一次,当她躺在摇椅上晒太阳时,却听到了从花园另一边传来的说笑声。

“三妹妹,你说这李氏怀的是男是女?”“二姐姐,不用担心。即便是男孩,她一个低贱出身的丫鬟,也别妄想母凭子贵,哪里能和我们相提并论。”

对于这些话,李夫人听得太多了,有妾室说的、有大太太说的、有丫鬟小厮说的。

她自幼便被人贩卖到大户人家做下人,早就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对于来自主子下人的屈辱她也不甚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她只想将孩子平安生下,以后在这凄冷孤寂的大院里能有一个血脉相连的人,来温暖和陪伴自己。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李夫人身子愈发笨重。老夫人体恤,让她先暂时不用来桌前伺候。

一天深夜,李夫人的房间灯火通明,产婆在里面不断催促,李夫人痛得歇斯底里地大叫。一声声叫喊,将睡梦中的谭钟麟惊醒了。

梦里,他梦见清朝名臣何凌汉穿着整齐地来拜见他。醒来后,谭钟麟匆匆忙忙地来到李夫人的房门外,此时恰逢谭延闿出生。

谭钟麟认为这是吉兆,预示着此子是何凌汉转世,将来必成大才。于是,谭父给谭延闿取字为祖安,即何凌汉的字。

老来得子,谭钟麟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栽培,请先生到家里来教授知识。

之后,李夫人相继为谭钟麟生下四子、五子,只是四子体弱多病,年幼夭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夫人将希望全部放在大儿子和小儿子身上,两个儿子都非常用功,令她深感欣慰。尤其是大儿子谭延闿早早地就表现出不凡之才。

谭延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入私塾,并且能完成谭父的任务:三日作一篇文章,五日写一首诗,练习数页大、小楷字。

渐渐地,随着谭延闿年纪的增长,他明白了母亲的身份和所受的委屈。

看到父亲的那些妻妾每日给母亲脸色看,动不动教训母亲,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连家里的下人和家奴之子都敢欺负母亲和他。

有一次,几个孩子笑哈哈地叫他为“小老三”,他不懂,跑去问母亲这是什么意思。

母亲轻柔地摸了摸儿子的头,眼中含泪却仍然微笑地告诉儿子:“因为我是你父亲的小妾啊。对不起,孩子,是母亲连累你了。”

看着母亲泪眼婆娑的模样,谭延闿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取功名,让母亲在家里能扬眉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延闿

谭延闿11岁时,已经学了制义文学,被光绪帝的师傅称为“奇才”。

1893年,13岁的谭延闿参加长沙的童子试,考中秀才。谭父喜出望外,想来自己年事已高即将致仕,若能为谭家培养出一个名臣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于是,谭父找来了各地最好的先生,教习谭延闿学识和武艺。李夫人看着儿子受到丈夫和全家人的高度重视,非常开心;只要儿子努力,将来一定能高中,仕途一片光明。

谭延闿跟随师傅刻苦学习,竿头日上。谭父对他的吃穿用度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只是李夫人依然是那个不被待见的人。

每当谭延闿坐在桌上吃饭,而母亲在一旁给一家子端茶倒水时,他就心如芒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延闿

而如今,因为自己小露锋芒,得父亲青眼,大太太就更加看不顺母亲了,常常借机羞辱母亲。

有一次,李夫人一时失手将茶碗打碎,大太太便疾言厉色地责骂她连下人的活计也做不好,属实无用。

谭延闿放下筷子,“噌”地站起来,正要和大太太理论,李夫人硬是拽着他坐了下来。那一顿饭,他含着泪吃了下去。

自此,他发誓,母亲这么多年遭受的一切屈辱,日后他一定要代母亲讨回来;一定要尽快考上功名,让母亲脱离苦海。

于是,他头悬梁锥刺骨,每日伴着油灯学习到深夜。第二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听先生讲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只恨自己成长和学习速度太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一直鞭策着他不断前进。

终于,在1904年,谭延闿在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了会元第一名,为清朝两百年间未出会元的湖南扬眉吐气了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

随后,谭延闿参加殿试,获得第一名。只是,慈禧认为谭延闿的文章和风骨太像维新运动的谭嗣同,怕他也会“犯上作乱”。

于是,在慈禧的干预下,谭延闿由第一名变成了二甲三十五名。不过,这样的成绩也足够傲人了。

考中后的谭延闿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想要将这一喜讯告知多年来望子成龙的母亲。

到了家门口,府邸的匾额、两侧的柱子和石狮子都系着大红花,一派喜气,随即小厮拿着几挂鞭炮噼里啪啦地放起来。

谭延闿看向门口站着的一行人,角落里最不起眼的妇人,嘴角眉眼都笑开了花,映着她那鬓间的几缕白发,显得格外美丽。

谭父带着一家人将谭延闿迎进了客厅,丫鬟们将鲜美的饭菜一道道地端上餐桌。

一家子很快就围坐了一桌,谭延闿迟迟不肯落座,搀扶着母亲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父:谭钟麟

谭父忽然明朗,笑呵呵地走到李夫人身边,笑呵呵地说道:“进士之母,快就席吧!”

大太太也立即赔上笑脸:“哎呀~还是妹妹你教子有方啊,多亏了你,我们谭家才能光耀门楣!”

几个妾室也来巴结:“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果然妹妹不是一般人呐~”

看着一副副谄媚的嘴脸,李夫人和儿子相顾一笑,随即入了座。这顿饭,是谭延闿记事以来吃得最开心的一顿了,因为身边坐着母亲。

自此,谭延闿只要在家,就会来母亲身边侍候。府里的下人见了,也不敢再在背后议论李夫人的出身。

平时使唤不动的丫鬟小厮,一个个地抢着来李夫人面前献殷勤。好在李夫人善良宽容,而且也不是记仇的人,并没有将以往对她不敬的下人们报复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她自幼在底层长大,深知这些生存法则和尔虞我诈。她在心里反而很感激曾经遭受过的白眼和苛待,正因为这些苦难,才换来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现在,儿子争气,自己的家庭地位相对以前也提升了一大截,她很满足。

只不过,她不曾想到,渴望了二十多年的好日子,还没和儿子多多相处,却已经快到头了。

初入官场的谭延闿,因不懂官场的黑暗,再加上慈禧一派的刁难和排挤,谭延闿脱了官服回乡了。

谭延闿回到家乡后,被推举为立宪人物,随后就像人们给他的外号一样:“混世宰相”在官场发挥“滚”的技能,左右逢源,一路混上湖南省长兼总督的位置上。

由于在外任职之故,谭延闿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故此,他将妻子方榕卿留在家中照顾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妻子:方榕卿

他深信只要自己足够重视母亲,即便自己不在家,别人也不敢欺负母亲。

方榕卿悉心打理着李夫人的衣食住行,比下人要用心百倍。而且,方榕卿不会让她受到半分羞辱。

当时,谭钟麟已经离世,家里是大太太当家,一众女人自然十分嫉妒李夫人有一个好儿子。

于是,她们总是唆使下人不给李夫人供给和好脸色。李夫人依然是不喜不恼。

可是,儿媳妇方榕卿可看不得这些手段,丈夫将婆母交给自己就是希望她能够得到好的照顾,不再受以前的气。

每当她们想要欺负李夫人时,方榕卿就拿丈夫的名头出来吓唬她们。

果真谭延闿的名字十分好用,众人皆知他对他母亲极其孝顺,不敢再招惹李氏。

因此,在方榕卿的维护下,李夫人的晚年生活过得还算不错。然而,渐渐地,李夫人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看着母亲每况愈下的身子,方榕卿想写信告诉丈夫,让其回家尽孝。

李夫人却拦住了她,说道:“延闿刚坐上总督的位置,一回来岂不是耽误了他的前程,千万不能告诉他我的病情。”方榕卿含泪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6年,李夫人病逝。惊闻噩耗的谭延闿急忙赶回家,在母亲的灵柩前哭了整整三天。

随即,谭延闿叫来家里的几个小厮,让他们抬棺从正门出。族里的长辈们厉声呵斥:“一个小妾,怎可从正门出!”

小厮一听,立即抬着棺木欲转向偏门。谭延闿大声说道:“我今日偏要走正门!拦路者死!”

族里几个老者见状,集体走向门外站成一排,将大门堵了个水泄不通。大有:若从此门走,必先踏我身躯之势。

谭延闿一看这架势,深知无法硬闯。抓耳挠腮之际,他忽然间想到了一个办法。吩咐小厮只管朝着大门走。

小厮们战战兢兢地走到大门口时,谭延闿突然仰卧棺木之上,大喊:“今日我谭延闿已经死了,快抬我出殡。”

门外的长者见无法阻拦,无奈让道。小厮们抬着棺木和棺木之上的谭延闿从正门光明正大地出来了。

小妾从正门抬出,这是千百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先例。在谭家忍气吞声过了几十余载的李夫人,终于在死后风光硬气了一回。

一时间,此事在百姓和达官贵人间传播开来。人们感叹李夫人好命的同时,也被谭延闿的孝举震撼。

毕竟,官场上,谭延闿遵循着圆滑处世的原则,抱定“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进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从来都是不置可否,闭目养神,偶尔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这种圆滑避事的为人处世态度,到了他母亲这里全变了。宁愿得罪族里的长老、自毁名声,给自己下诅咒,谭延闿也坚持将母亲从正门送出。

正因为深深感受到了母亲小妾身份在谭家的艰辛和酸涩,故此,在他和方氏成亲之后,没有纳过一个妾室。

1918年,方氏因难产病逝于上海,而其家人因为谭延闿与赵恒惕正处在权力争夺的白热化阶段,隐瞒了此事。

直到一个多月后,谭延闿才得知妻子方榕卿去世的消息,大为悲痛。

他伏在妻子的灵牌前,发誓:“此生此世,我谭延闿只有榕卿一个妻子,绝不再娶妻纳妾。”

这既是谭延闿对妻子的许诺,也是对母亲的孝义。他不愿成为父亲一样的男人,娶一堆女人,害了女人一辈子,也苦了孩子。

母亲已逝,他对母亲延续的孝道,就是不祸害其他女子,让世间少一个像母亲一样的苦命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延闿与宋美龄

他在官场上奉行明哲保身的原则,对待人和事没有任何真诚和真心;但是,对母亲和妻子的誓言,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他的真心。

妻子方榕卿离世时,谭延闿还不到40岁,面对亲朋好友的说亲,一概拒绝。

他只想将自己与妻子的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培育成才,不辜负妻子对自己和母亲的恩义。

平日里谭延闿除了陪伴孩子,就是品尝美食,练习书法,不参与党派斗争,远离官场中心的尔虞我诈,过着平凡的日子。

1922年,谭延闿前往广州支援困境中的孙中山,孙中山为感谢谭延闿,欲撮合他与宋美龄结为夫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

在宋家看来,谭延闿身居高位,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而且老实顾家,身边没有莺莺燕燕,这绝对是一个好夫婿的人选。

谭延闿一时犯了难,拒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说不定以后官场上会遭到打压;可是不拒绝又愧对了亡妻。

思来想去,谭延闿认为要处理好此事,不能硬来。于是,他又一次发挥了他“滚”的技能,先是婉拒,陈述自己对亡妻的情意,并说对亡妻早有誓言,此生绝不续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美龄

随后,他提着厚礼,去宋家赔礼道歉。到了宋家,谭延闿对宋美龄和老夫人一片恳切地说道:

“宋小姐年轻貌美,而我四十多岁的年纪,还带着几个孩子,实在是配不上宋小姐。若小姐不嫌弃,我们可以结为异姓兄妹。”

宋家见谭延闿如此情深义重,觉得是一个值得深交的人。此后,谭延闿频繁出入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与宋美龄

后来,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事,也是宋家让谭延闿作为义兄出面说媒的。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切实做到了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忠贞。

他虽是一个男子,却深切地体会到了母亲在封建社会生活的辛酸和不易。

因此,他发奋读书,混官谋职,抬高母亲的地位,让受苦的母亲好过一些。

李夫人作为封建女子的缩影,她卑微的身份带来的苦难是命中注定的。不过,她也是幸运的,有一个孝顺又有出息的儿子,这也算是对她苦难命运的慰藉。

参考文献:

[1] 刘建强.谭延闿大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 吴伯卿.总统蒋公与谭延闿先生之谊[A].谭延闿传说资料[G].郑州:天一出版社,1951.

[3] 杨树标,杨菁.百年宋美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谭特立.谭延闿混官记,文史春秋[J]钦州市钦北区教育局,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