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全国各地的先进者劳模都来到北京参会。

大会当天,周总理站在台前,一一给这些先进者颁奖,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再三确认之下,周总理来到毛主席的面前:“主席,你看那个人是谁?”。

听到周总理的话,主席也抬头看了过去,当看到李开文时,毛主席激动地抓住对方的手。

“我们的老班长终于回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回到家乡后,我们又多了个劳动模范。”

而李开文在看到主席如此对待自己后,也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阔别多年,能在这里看到主席,也是心满意足。

那么,李开文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的李开文,从小就非常木讷,父母也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为了讨生活,父母甚至将李开文送到土地主家做童工,替对方放牛放羊,或者挖煤下矿。

在那里,李开文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根本找不到未来的希望,直到中国大革命的思想浪潮席卷到这个偏远乡镇,李开文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35岁的李开文在一次偶然间,听到自己的乡党正在讨论红军,听着他们讲述红军的事迹,李开文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一个鲜红的旗帜之下。

没过几天,李开文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入红军的部队,当时,负责登记与分配工作的红军战士看到李开文前来报名,便询问他:

“老哥,您这年纪也不小了,去前线是很危险的,有没有其他想做的工作?”

听着对方的话,李开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时常在天地里奔波,别的咱不说,这双腿可是出了名的快,你可别因为我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嫌弃我”

就这样,李开文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当地党组织为了照顾到年纪稍大的同志,特意将他们安排在了后方后勤部门,李开文就这样被安排到红军25军73师219团,当了一名担架兵。

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李开文只记得当年国民党发动“大围剿”,红军的部队不得已全员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找掩体,卧倒隐蔽”,这句话已经成为大家嘴里战时说最多的一句,毕竟当年的国民党有着美国的支持,武器装备非常先进,甚至就连稀有的战斗机都有几架。

轰鸣不断的爆炸声,以及战斗机群的呼啸声已经折磨了红军战士很久,自“大围剿”开始之后,已经有数百位红军战士被对方的高空火力击杀。

而深陷轰炸区的李开文也同如此,一枚炮弹不偏不倚地落在他的正前方,好在反应及时,李开文瞬间向一旁卧倒。

巨大的爆炸声响起,李开文被埋在了碎石沙砾之中,生命体征都非常虚弱,好在搜救队来得非常及时,将奄奄一息的李开文救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对李开文的搜救不抱希望,毕竟有不少人都看到了当时的惨状,如此近距离被炮弹命中,生还的几率非常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跟着李开文一同从金寨县出来的同乡,却不信这个邪,翻遍了所有的死人堆。

“快来人,他还在喘气,快来救他”,正是这句话,让李开文脱离了生命危险,不过可惜的是,炸裂的炮弹碎片击中了李开文的双耳。

众所周知,万里长征路,最需要的就是有敏锐的观察意识,双耳严重失聪的李开文,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担架员。

所以经过上级领导的商讨,李开文又被调配到了后方的炊事班工作,想来也是天意,刚刚被调到炊事班的他,就凭借着一手精湛的厨艺,成为了红军部队里的“名人”。

1935年,红军部队进入了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草地,为了让大家吃上热乎的饭菜,身为炊事班班长的李开文,想到了一个办法。

每天行军之前,他都会将草地里湿漉漉的柴火裹在自己的贴身衣服里,用体温烘干,虽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李开文身上总有被柴火撕裂的伤口,但为了战士们的温饱问题,他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每次部队停下来休整,李开文也总是第一个能生起火来,慢慢地,前后几个部队的炊事班都会前来借火。

甚至还有人向他讨教,希望李开文告诉他们怎么能这么快将火生起来,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的身体健康,李开文总会编造各种借口圆回来:“可能这就是运气吧,大家有需要生火就来找我好了”。

就这样,李开文身上的柴火越来越多,身材也越来越佝偻,不过看着战士们总能吃上热乎的饭菜,李开文便觉得吃再多苦,也值得。

1937年年初,红军长征结束,大部队驻扎在延安休整,因为做得一手好菜,李开文晋升成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长,专门负责毛主席、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的日常饮食。

为了能让领导们吃得放心,李开文每天琢磨怎么变着花样的做饭,但万恶的国民党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1937年2月,蒋介石乘坐私人飞机从南京飞往西安,意图联合当时的“西北王”胡宗南一起发兵与延安的红军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知我军“狡猾”的胡宗南,在大军开拔的之前,都没有将计划告诉旁人,就连手下的大将都毫不知情,还以为这不过是普通的战略纵深。

但军事能力出众的毛主席却一眼看穿了对方的计谋,在敌人还未抵达延安边界时,就已经下令全军转战陕北,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空城计”。

毕竟当时的红军刚刚结束长征,战士们都非常疲惫,此时对上国民党与胡宗南的大军,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即便最终打赢了对方,也要平白损失无数红军战士。

不过即便是红军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延安,但我方依然不失没有任何损失,由于行军匆促,大部分食物依然滞留在了延安。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开文就是这样,毕竟他要服务的是各位首长,如果没有好的食材,首长们怎么能安心决策呢?

于是,为了领导们的身体健康,李开文思虑良久,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潜回延安。

当晚,李开文叫醒了同班的两位战士,向他们解释了由来之后,三个人便轻装上阵,趁着夜色直接返回了三十里之外的延安城。

而李开文之所以凭三人就敢潜入延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部队在撤离前的一个部署,当时,延安是我党的革命根据地。

在收到撤离命令之后,李开文便将炊事班的食物,藏在了驻地的一个窑洞中,初来乍到的国民党是绝对发现不了的。

而且二月份的天气也非常寒冷,李开文断定延安城里的国民党部队一定会无比松懈,所以他才会纠集人手。

果不其然,当天夜里,李开文的三人小组凭借着对延安城熟悉的地形,顺利地潜入了当时大部队临走时藏着食物的地窖,并挑满了整整三大担。

除此之外,在陕北驻扎时,李开文还时不时地拿出自己的积蓄,向乡镇里的百姓购买猪肉,因为他知道,毛主席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毛主席在吃到他做的红烧肉后,赞不绝口,并多次在餐桌上表扬了他。

不过天天红烧肉也不现实,毕竟当年红军的还是非常拮据的,毛主席也多次找到李开文表示:

“现在的局势紧张,你以后还是给我做点土豆就好了,咱们不能浪费啊”

所以坚决贯彻毛主席思想的李开文,也开始转变思维,在素餐方面下足了功夫,既要保障营养需求,又不能铺张浪费,还要把控领导们的用餐时间。

当年,国内局势非常动荡,很多党中央领导都忙的时常忘记吃饭,李开文就吩咐炊事班的战士亲自将饭菜端到各位首长房间。

有一次,李开文做好饭菜之后发现,其他领导人都吃完了,毛主席的饭菜还没人端走,而且当时的天气也非常寒冷,主席的饭菜已经凉了。

于是李开文只能重新将毛主席的饭回锅又热了一遍,并亲自将它端到了主席的门前,听着外面传来的敲门声。

主席打开房门,一眼就看见被冻的脸色发青的李开文端着饭碗站在雪地里,身上单薄的衣服根本不足以御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心疼李开文的主席连忙将他带进房间,并表示:“老班长,天气这么冷啊,你穿得有些单薄了。”

说罢,便转身在衣柜里拿出了一件羊毛衫,递给李开文,看到主席要送他衣服,李开文怎么不能接受,给主席做饭本来就是他的工作。

“主席。您就放心吧,我这是刚从厨房出来,不冷的”。

但毛主席依然坚持,无奈之下,李开文只能应承下来,看着毛主席关切的眼神,李开文心中很是感动。

但当时李开文依然没有穿上主席赠送的羊毛衫,反而当作宝贝般的裹在怀里,送给了部队里一位穷苦的小战士。

就这样,李开文一直为主席做饭,做了1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3月,我党终于入主北平,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新中国,毛主席大手一挥表示要创办几所文化学院,以此来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后干部紧缺的问题。

跟着主席11年的李开文自然是这其中一员,在毛主席的授意之下,李开文去往了北平中央机关文化学校学习深造。

四个月后,李开文顺利毕业,作为党的老人,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天津糖厂长的职务,当时国内的生产建设刚刚恢复,能安排这个职位,可想而知中央领导对李开文有多么重视。

但一听到中央要安排自己去当厂长,李开文立刻拒绝了,他表示:“这么大的厂子,都快赶上一个团了,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本事,这个事情不要想了,还不如我回大别山好了!”

虽然毛主席也因为这件事情和李开文商讨过,但他却铁了心的不愿意“拖”组织后腿,无奈之下,毛主席之后答应了李开文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在毛主席身边待了11年的李开文返回了大别山金寨县老家,回到家乡之后,组织上又为他安排了一份当地粮食站站长的职位。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粮食站这个部门,虽然人数没有其他生产业多,但重要程度可是非常高的。

作为一名老红军,李开文坚决贯彻了毛主席的教导:“为人民群众贡献一切力量”,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他深知,粮食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多么重要。

所以成为站长的李开文,经常带着员工们视察粮仓,坚决杜绝任何毁坏粮食的意外发生,除此之外,李开文还遇到过一些更意外的事情。

一些李开文的熟人亲戚,希望借着他粮食站站长的身份,多讨要一些粮食,甚至还拿出其他物资来贿赂李开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种种诱惑,面对亲戚朋友的请求,李开文并没有心慈手软,反而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在一线,面对这些想要投机取巧的人,他也会在第一时间教育对方。

慢慢的,李开文就成了当地最铁面无私的人,而他对此也没有什么看法,毕竟在他看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但只有一点令他无比伤感,那就是这次回到故乡,想必未来很少有机会再见到毛主席了。

直到1956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李开文才作为金寨县的劳模前往北京,而这次,也是李开文最后一次见到主席。

当时,全国各地的先进者劳模都来到北京参加大会,李开文非常想念毛主席,刚到北京的他就忍不住前往毛主席的家里拜访。

但思来想去,李开文还是忍住了,毕竟现如今的主席要做很多事,自己突然造访,肯定会打乱主席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李开文在旅馆里静悄悄地等待大会的到来,期待在大会上,能看到毛主席的真容。

大会当天,周总理站在台前,正准备给这些先进者颁奖时,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但又说不上来到底在哪里见到过。

于是再三确认之下,周总理立刻来到主席的面前:“主席,你看那个人是谁?”。

听到周总理的话后,毛主席也抬起头来看了过去,当看到李开文时,毛主席立刻站起身来,走到李开文身前,激动地抓住对方的手。

“我们的老班长终于回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回到家乡后,我们又多了个劳动模范。”

而李开文在看到主席如此对待自己后,也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阔别多年,能在这里看到主席,李开文心满意足。

会议结束之后,毛主席将李开文单独叫到一边,许久未见,一定要好好聊聊才行,但当主席看到李开文身上的衣服时又皱起了眉头:“老班长,怎么又穿这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毛主席关切的指责后,李开文瞬间红了眼眶,他像当时在延安时那样回应主席:“主席,我不冷”。

但即便是李开文这么说,主席也非常心疼,毕竟当时已经是十二月份了,况且北京的天气也比其它地方冷很多。

为了老伙计的健康问题,毛主席又立刻吩咐下去,送给了李开文一件皮大衣和一双皮靴子。

这次,李开文没有再拒绝,想必他也希望留下一个念想。

之后,主席拉着李开文聊起了当年长征路上的趣事,李开文作为跟着主席东奔西跑11年的伙计,在主席眼里,他就是自己的朋友。

就这样,李开文在北京度过了晚年生活中最值得纪念的几天,大会结束之后,李开文辞别主席,返回了金寨县老家。

而主席赠送给他的皮大衣皮靴子,他也没有穿在身上,反而为了能让更多人记住主席做过的事情,李开文将大衣又捐赠给了当地的展览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皮靴则是送给了当地一位贫苦的老农,在李开文看来,毛主席送给他的礼物非常珍贵,万一穿坏了就可惜了。

而且自己家里的条件也没有非常差,还不如将大衣皮靴捐出去,送给那些需要他们的人。

最终,李开文于1992年2月29日病逝,临终前,老人将儿女后辈们叫到床前,仔细叮嘱他们一定要心系农村,发展生产。

在家人面前,李开文是严厉的,也是和蔼的,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老人是慈祥的,是铁面无私的。

当然,在我们看来,李开文老爷子也是值得尊敬的,正是有着像他一样的人,我们的新中国才会建设得繁荣。

他用自己的一生,给我们上了一节形象又生动的课,生而为人,一定要有所担当,要勇于奉献,要敢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