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市忠县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与多元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这是乌杨小学厨艺社团的学生在学习、体验炒菜。 新华社发

青少年宫发展面面观②之困境

“双减”政策落地已有三年,让校外教育基地、青少年宫迎来一个“生长期”。在业内人士看来,青少年宫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青少年的兴趣培养、校外教育是刚需;但课程服务窄化、师资培养受限、教育质量不稳定、平台整合不到位、管理体系不统一、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始终横亘在公立教培发展之路上。

 转折与困惑

  部分青少年宫在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摇摆

“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不同,那时候没有竞争,可以说师资、生源、资金保障都是第一梯队的。现在,很多地市县城的青少年宫在自身人员、资金设施、课程硬件等方面整体都还是比较缺乏的。”无锡市少年宫主任李晓红认为,因功能定位不统一、教育质量不稳定,“双减”前很长一段时间,青少年宫的公共服务能力的确有所下降,社会对青少年宫的认同度也一度降低。

 做校外教育真的是要靠情怀 

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部分差额拨款的校外教育单位存在资金保障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再加上生存压力,一些青少年宫不得不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摇摆。有的青少年宫舍本逐末,通过有偿培训、商业承包、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甚至是房屋出租等方式维持运转,教师也纷纷“下海”,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

“培训机构以招生和市场为导向,往往会开出高薪招揽名师,学生和家长也更愿意找有头衔的教师学习。但我们是坚守公益属性的,一些知名教师和优秀教师更愿意到培训机构工作。”谈及“双减”前国内青少年宫一度面临的发展瓶颈,保定市青少年宫综合部长王华分析称,很多地市尤其县城青少年宫的学费相对民办教培机构都是很低的,公益事业单位工资也基本固定的,没有那么多市场化激励机制,彼时学生和教师的流失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我在校外教育领域从教30多年了,实话实说,做校外教育真的是要靠情怀。”对此李晓红看似笑着自嘲,语气中却带着坚定。与王华所在的保定市青少年宫隶属共青团保定市委不同,李晓红所在的无锡市青少年宫是无锡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一批建立的校外教育机构之一。

  多头管理一定程度削弱发展合力  

作为青少年校外公办教育开展的主要载体,各地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在建立之初隶属关系就并不统一,除了教育部门和共青团之外,还有妇联、科委、福利机构等不同的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如中国儿童中心主要经费来源也有政府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之别。

“单位性质不一样,主管部门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多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立课外阵地的发展合力。”李晓红向记者介绍,当前的各类青少年宫管理属性不一,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有一类、二类、自收自支的,也有机构属于机关附设的。一些走向市场化的青少年宫已经实现自收自支企业化运作, 有的却还在僵化的传统体制下维持简单的运作。政出多门,使青少年宫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人员待遇等方面各行其是,在具体运作时也受限于管理模式不统一,行业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这就容易出现内部运行缺乏活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人员序列、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举办定位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制约了校外活动场所功能的发挥与活力。”李晓红说。

回望青少年宫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有憧憬也有迷惘,有昂扬也有失落,但“满足儿童青少年成长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始终是青少年宫事业发展的宗旨。“双减”后,民营课外教培规模和形态都有一定变化,多地青少年宫亦亟待在教育新时期探索出一条新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需求与观念

  亟待创新的课程与依旧顽固的功利教育观

在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人教育的今天,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青睐和期待,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艺术教育、学科培训等范畴,向课外、校外的文化生活、实践体验、综合能力提升延伸。

 科学审视公众的兴趣需求  

“兴趣培养是刚需,像艺体美、科创实践类的课程一直以来都备受教培市场青睐,前景可观。”在中国儿童中心科技创客中心负责人孙怡然看来,公立的课外服务机构还是要科学审视和正确看待公众兴趣培养的需求,不断丰富创新课程设置、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对此李晓红非常认同,她表示,当下不论市场培训机构还是体制内课外教培阵地,都需要不断创新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对接服务家长学生。“除了合唱、书画、航模这些传统优质项目会保留,每年我们无锡少年宫都一定会开设、引进一些前沿新颖课程。”

而上海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的创新课程探索令记者眼前一亮。该科创基地于2018年依托上海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是华东地区首家以青少年科创教育为主题的开放式“科技空间站”,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称,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层级的学生,集散地提供普及、升维和高阶三个级别递增的综合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涉及人工智能、科学实践、数字艺术和航空航天四大热门前沿领域。

 确实便宜,但僧多粥少抢不到  

调研中南都记者也发现,这些课程创新成绩亮眼的青少年宫,往往处在教育资源集聚丰沛的一二线大城市;不少三四线地市的青少年宫很多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教画画、教唱歌、教跳舞”的内容与模式。

与此同时,虽然持续多年的“培训热”在“双减”政策颁布后逐渐降温,但一部分家长表示,在应试的惯性思维下,还是会为孩子选择学科培训为主的“培优补差”课程,即使是在北上广这类教育理念人均超前的一线都市,这些家长的底层功利教育观也大同小异;而即便是想要培养兴趣、提升素质,这些家长也基本会选择离家近、专业水平高、项目更丰富的商业培训机构。

“像少年宫或者儿童中心,这种普惠类的机构确实便宜,但僧多粥少抢不到,大部分课程也都是入门为主。”北京上地学区的一位宝妈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就一直没参与这类公立机构的兴趣班,从幼儿园开始给孩子安排的钢琴冰球外语等培训都是选择私教上门授课,或家附近机构的一对一,“除了不想舍近求远,主要还是教学质量高”。

在记者广泛走访交流的北京多位宝妈中,有人是少年宫的“拥趸”,觉得少年宫的兴趣班比其他机构更“靠谱儿”;也有人只觉得少年宫像是托儿所、老年大学一样的存在,并不考虑把孩子送进去;也有人压根不知道少年宫还有兴趣班,每年花“巨款”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甚至卷证书,最后却“半途而废”……

A10-12版

策划:程姝雯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