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是医学大家裘法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16年前的今天(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与世长辞,享年94岁,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为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而学医

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初衷是为了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

1914年,裘法祖出生在西子湖畔。从小学习勤奋的他,18岁那年如愿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

一年后,他的母亲突然腹内剧痛,医生、郎中都束手无策,不久后母亲就离开了人世。裘法祖查阅西医书籍后才发现,他的母亲竟是死于在国外只需要十几分钟做个手术就能解决问题的阑尾炎。

这让他坚定了学医的想法。1936年,在两个姐姐的资助下,裘法祖只身远赴德国留学。3年后,他获得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开启了医生职业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德国的工作和生活都已经稳定,但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时,裘法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原因或许可从他若干年后的入党申请书中窥得一二,他写道:“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

1946年10月,裘法祖携妻儿回国。途中,一位旅客被一名精神病人用匕首刺破肝脏,血流不止,病情十分危急。裘法祖挺身而出,在同船另一位中国医生当助手的情况下,迅速为伤者缝补肝脏,缝合伤口,使病人转危为安。船抵达上海次日,《申报》等几家报纸都报道了此事,令裘法祖的名声传遍了上海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从医60余年未错一刀

裘法祖从医的60多年,也是中国外科迎来历史性变革的60多年。他不仅率先在国内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更用一把小小的手术刀开启了我国外科手术领域非凡的历史:

在手术中确诊全世界第一例临床脑血吸虫病;

筹建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

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

作为中国外科学奠基人,裘法祖是医学界公认的一把宝刀。他自创的“裘式刀法”以“稳、准、轻、细、快”见长,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有人这样说:“裘法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

“对待病人就像大人背小孩过河一样,从河的这一岸背到对岸才安全。”本着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医60余年,裘法祖施行手术无数,未错一刀。

裘法祖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向学生强调医生要做到“三会”“三知”,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主张对青年医师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他亲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科人才,吴孟超、吴在德等均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以培育新秀为人生乐事,2004年,他拿出毕生奖金设立了“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裘法祖写的“三知”

他曾表示,“我并不认为名字放在学生之后就没‘面子’。相反,名字放在学生前面,我才觉得丢脸,因为那是欺世盗名的事。”

而这也不只是说说而已。

2001年8月,武汉市颁布该年度科技进步奖,排在一等奖之首的是《体外培育牛黄》,在该项目的完成人员中,裘法祖排在第二,排名第一的是他的学生蔡红娇。

“院士怎么排在学生之后?”获奖项目公告当天,疑问声不断。“当然应该把她的名字放在前面。这项成果是蔡红娇花了十几年心血完成的,我只是对她有些支持。凭什么名气大些就应该排第一?”裘法祖回应得有些激动。“没有裘老的指导和帮助,我完成不了这个课题。”蔡红娇说,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裘法祖跑经费、查资料,耐心指导。但报成果时,裘法祖坚持不让署自己的名字。在蔡红娇等人多次要求后,裘法祖才妥协:那就把我的名字放在后面吧。

由于在我国医学界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裘法祖被人们称为“中国外科之父”,但他多次郑重地指出,他不喜欢这个称号。他这样说:“中国外科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而是一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他是“人民医学家

“一个患者愿意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医生在他肚子上划一刀,对医生是多大的信任啊。这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亲人般的赤诚。”这是裘法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

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裘法祖“人民医学家”称号,这个称号正是千千万万位患者的肺腑心声。

就在裘法祖去世前的半个月,他还在为汶川地震伤员会诊。2008年5月24日,当第一批汶川地震伤员抵达武汉后,94岁高龄的裘法祖先生仍然坚持来到病床前为伤员进行临床诊断。在会诊时,裘老还一再叮嘱医生在抢救一名下肢受伤的16岁伤员时,“要想尽一切办法保住肢体,尽可能为他以后能行走做好准备”。

几天后的6月14日清晨,裘法祖安静地离开了人世。来自震区的39岁伤员何成弟还并不知道,当时为他看病的就是裘法祖院士,他不知道院士的级别有多高,只记得这个很和蔼的老医生拉着他的手,轻轻叮嘱他:“好好休息,不用担心,一定能治好。”

在众多的荣誉与光环中,裘法祖始终觉得“医德风范终身奖”的分量最重。因为在他看来,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

裘法祖的一生,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诠释。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医学工作者,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作为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开拓者,裘法祖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医学史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协之声”.纪念裘法祖院士逝世15周年

2.“健康中国”公众号.【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 裘法祖:裘氏刀法代代传

3.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70周年校庆·师者风范】 裘法祖

4.《科学家精神·育人篇》.【科学家精神】裘法祖:中国外科大师的三会三知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