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369篇原创文章 -

有不少人问过我:「你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由于即时聊天的关系,我的回复都比较零散,现在我就写篇小文梳理一遍。

虽然我写得比较简单,没有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写,但基本逻辑是完整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

注意这个字:做,而不是写。读书笔记,就是读完书之后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了。

而做笔记,指的是阅读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光难,方法不对还没有效果,相当于白做了。

那么,怎样做读书笔记才有用呢?

一是选择合适的书来读,才值得做笔记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不乱读书,我在读的书一定是某个主题中的一本,不管它是好书还是烂书,我都用心做笔记。其他无关的书,即使认真读完了也不做。

比如刚读过的《很久很久以前》,它是我深入了解文化品牌的其中一本,在做笔记时我就知道从哪方面去写,才能为这个主题积累有用的笔记。

可是你没有目的地读书,今天读张爱玲明天读《水浒传》后天读德鲁克,做笔记的用处就不大,因为你用上或重新看的概率很小。

二是不要在书上写批注,笔记

虽然在书上写心得比较省事,但不方便回看和整理,写在读书卡片上或云笔记里更好。我的做法是,在读到引起共鸣或不赞同的段落时,就用自己的话重写笔记。

重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将来写作时能够复制粘贴过去,直接用上,而不需要二次整理。因为我已经在做笔记时消化了书上的内容,寻找资料和证据,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它足够「原创」。

三、给笔记分类,标记

一般做出来的读书笔记,都是根据一本书的章节先后顺序来写的,一旦读得多了就容易混淆,用到时不方便查找。因此,我就需要给每一条笔记加上特定的标签,比如神话原型、文化母体等。

现在有不少APP可以在设置标签之后,直接录入读书笔记,还可以让各条笔记之间相互链接。

不过在阅读某一个主题书单时,标签不必太多,基本上覆盖到该主题的主要关键词即可,这样就方便做笔记时归类和标记。

四、不止读书,读书评文章,网文和论文都要做笔记

还是回归到我说的主题阅读思维,因为你要全面了解一个领域,单靠读十几二十本书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读书评和论文,甚至散落各处的相关文章。

比如你想了解超级品牌,读完20本书,延伸阅读每本书的5-10篇书评是必要的。再读50篇论文、网文和案例,加起来200篇左右。在做这些文章的读书笔记时,还是按照第二步的方法消化、重写,再分类保存。

这样做读书笔记,你才敢说对一个领域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积累了不少经过加工和重写的笔记。这些笔记,不管你今后写书、写文章还是与别人分享,都让你有话可说。

可见做读书笔记还是挑战一个人阅读舒适圈的,它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不做笔记的原因。

做笔记,不是零散地写几句心得或者在书里写几行批注,而是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用心重写每一条读书笔记,让它们成为一件件有使用价值的半成品。

最后说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话:如果你读书都不(会)做笔记,书就真的白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