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十周年,“2024丝绸之路周”活动将于6月19日在浙江杭州正式开幕。为了让更多人一睹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明,不少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也纷纷“出差”前往杭州。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它要“出差”,该做哪些准备?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呢?

当大家在打卡馆藏文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咱们的文物也很忙,也要“出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鸳鸯莲瓣纹金碗”即将开启一段前往杭州的,为期3个多月的“出差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天生一对,它们拥有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而这种凹凸起伏的多瓣饰纹,也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3日,趁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闭馆日,这对“鸳鸯莲瓣纹金碗”中的其中一只,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走出”工位,为出差杭州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出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慎之又慎,而借用宝物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从杭州派来了专业的陪行人员,两方人员需要当面对这只“鸳鸯莲瓣纹金碗”进行“点交”,这就像对金碗进行严格的“身份确认”和外观“小体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 胡薇:比如说哪里有一些小磕伤或者是小划痕,这个记录包括文字的记录和图片的记录。另外我们会对器物进行多方位的拍照,等到展览结束文物归还回来的时候,我们会重复这个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鸳鸯莲瓣纹金碗”属于金器,运输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变形,所以“点交”结束后,“鸳鸯莲瓣纹金碗”就要穿上出差所用的“定制”贴身外套。只见工作人员先用无酸棉纸,用贴身环绕的方式将“鸳鸯莲瓣纹金碗”包裹住,然后再将它放进定制的囊匣里,外面还要再套一个防震木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 胡薇:因为金银器的这种东西相对材质稍微软一些,害怕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现发生一些变形的问题,所以我们才要这种层层保护来保证它的万无一失。

唐三彩釉陶胡人骑马俑穿好“防震服”去杭州

文物“出差”虽然只是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但其实中间有不少步骤,像“点交”“包装”等等。而不同的文物,采用的包装方法也都不一样。比如这次“出差”去杭州的“唐三彩釉陶胡人骑马俑”,就是易碎的文物,它的包装、打包可是个技术活儿。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 胡薇:这件唐三彩釉陶胡人骑马俑出土于懿德太子墓,本身它的历史价值就比较高,再加上它是三彩,三彩本身是唐代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工艺,所以它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唐三彩釉陶胡人骑马俑”,全身有很多突出的部分,比如马头、马腿、人身,这就对打包提出了高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 胡薇:首先它是陶瓷的材质,是相对来说比较易碎。再加上整个骑马俑的重量全部集中在它的四肢和底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它一路安然无恙呢?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要给“唐三彩釉陶胡人骑马俑”系上“围脖”,裹上“护膝”,穿好“防震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 胡薇:我们除了要像金碗一样给它的外面做一个贴身的这种无酸棉纸的“衣物”之外,我们给马腿上还要先缠绕上这种无酸棉纸。就等于把它四肢的力量给它加固一下,大家可以理解为这种像是给它穿了一个“裤子”或者穿了一个“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唐三彩釉陶胡人骑马俑”的防震外箱也更讲究:里面会用泡沫材料按照文物的外形,切割成合适的形状,将文物嵌入其中,再做适当地填充,像是给它量身定制的一个“房间”,防止文物受到路途颠簸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