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22年8月《起初·纪年》出版到上个月《起初·鱼甜》面世,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王朔闭关十五年时间写成的巨著《起初》系列终于全部出齐。在这两年时间里,《起初》引发了无数的热议,众多读者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王朔和《起初》系列的喜爱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否则就得开个连载了。

曾经不止一次被问过,王朔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部奇书,或者用某位读者的话来说,为什么“人到暮年要发起这样一次冲锋”。当然,这个问题只有王朔老师本人才能给出最终答案,作为编辑,我们很难越俎代庖。但同时,编辑也是读者,甚至可能是读过这部书次数最多的读者,所以今天,我们就抛开KPI,单纯作为普通读者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记忆中的王朔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似乎一夜之间,世界从灰色变成了彩色。王朔的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伟大声音,《动物凶猛》《顽主》《过把瘾就死》《一半是火焰一般是海水》……每一个故事都在描摹着激变中的众生相,也让读者们见到了崭新的文学样式和思维方式。用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我们就像是正在长身体的学生,吃了一学期食堂经济餐之后突然被带去了一家相当不错的酒店,发现原来菜除了白煮之外,还可以煎炒烹炸;除了咸味和没味之外,还有酸甜苦辣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我们身处出版物爆炸的时代,好像端坐在自助餐厅里。但我们不知道牛排是不是用卡拉胶拼起来的,也不知道羊肉串是不是鸭肉串客串的,我们只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东西叫科技和狠活。流量会告诉中央厨房我们是喜欢辣还是酸,是喜欢民国风还是赛博朋克,是喜欢虐恋还是小清新,然后再按照我们的喜好兑上相应的食品添加剂,做成一盘盘看上去很美的预制菜端上来。

这样我们会满意吗?

作为吃客,我们想要的是那些在后堂真正一道一道用心烧菜,不断磨炼技艺钻研新菜式的大厨。作为读者,我们也想要那些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认真书写这个世界的作家。因为,我们想要的,是真诚。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王朔写作《起初》的原点,也是他一切作品的原点。

从女娲伏羲的上古时代,到正值全盛的西汉时期;从极东之地的扶桑岛国,到大西洋边的西班牙;从传说中半神半人的三皇五帝,到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一兵,《起初》系列纵贯千年、横绝欧亚,以现代文学罕有的勇气挑战前所未有的主题。其目的,大概就是要以真诚去书写世界,去书写“人”。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仅仅作为群体而存在的“人类”,而是每一个生于天地之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即为历史,历史即为故事,故事即为河。在《起初》错综复杂如水网纵横的故事之河中,我们能看到穆王西游的壮阔,炎黄共建雪下之城的奇绝,荣夷公四处钻营的家长里短,阿娇被废长门宫的凄烈。而这种种故事的背后是宏大的历史,更是人。

饥渴之时思念温饱,温饱之时惦记成为人上之人,身居万人之上又会渴望感天通神,这是不知餍足的人性本质。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欲望之梦中:发财致富之梦、成就大业之梦、名留青史之梦、爱情之梦友谊之梦亲人之梦……连历史本身似乎都成为一个巨大的迷梦,困住所有被书写的人,将他们强行定义为史书中“应有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王朔,永远在用自己的真诚拒绝“应有的模样”。虽然从体量上、跨度上,《起初》都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但在这一点上,它恰恰是反宏大叙事而行。当《起初》中的帝王将相们像老北京胡同串子一样说起又贫又逗的京片子、像草台班子一样干起各种搞笑离谱的事情时,其实就是王朔用文字剥去了他们的冠冕袍服,打碎了“应有的模样”。《起初》系列看似百无禁忌的滑稽外衣下面,是诸行无常、求而不得的深刻悲痛,而在人生百八烦恼、无明不得解脱的悲痛背后,则是直面自我、放下执念的泰然。

可能这就是文学,它让我们可以在故事中抚摸他人的人生。所以,《起初》系列是否符合史实并不重要,我们也从来无意将它定义为历史小说。它是王朔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学识见识、所思所想,全部揉成碎片,投入名为历史的万花筒中。而阅读《起初》,甚至是阅读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无非是将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投入其中,以真诚阅读真诚。当然,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领会他人的人生,更不可能参悟一切世事,但所谓“人”的意义就在这种看似徒劳的行为之中。正如《起初》中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话:

飞鸟衔来种子,枝蔓结于道里。老枝饶有断时,种子死死生生。

《起初》四卷本珍藏套装正式上市!附赠素染纸烫金精美函套+王朔亲笔题词收藏证书+定制金句磁吸书签(共四款)!

加量不加价,凑满300还可以减50哦!618最后一班车,总之,猛戳下图链接就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