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壳虫总科—壶介壳虫科〈壶蚧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胸喙亚目

介壳虫总科〈蚧总科〉

壶介壳虫科〈壶蚧科

壶介壳虫科(学名:Cerococcidae)又名壶蚧科,是属于蚧总科下的一个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链壶蚧属

链壶蚧属(学名:Asterococcus),壶蚧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常为长梨形,腹末端变窄,臀瓣发达。虫体背面向上隆起,腹面扁平膜质。触角退化呈扁盘状或短柱状,其顶端生有刺毛。触角附近分布有若干圆盘状腺或分群分布着圆盘状腺,此圆盘状腺常为多孔腺。喙2—3节。胸足或退化成刺状或完全消失。刺状胸足之基部生有小毛状刺。胸气门正常发育。肛环具6至8根肛环刺,并可见有发达的肛筒。8字腺和管状腺在体缘形成较宽的腺体带,此腺体带之大部分位于虫体腹面体缘。小暗孔腺主要分布在虫体腹面之头和胸部,多孔腺通常大小不一,主要可见两种大小,主要分布在虫体腹面,并常在腹面之腹部形成横列或横带。管状腺数量很多分布于虫体之背和腹两面。虫体背面之大部分很少见有8字腺分布,只是在腹部背面、末端有少量的8字腺分布,在背面体缘有时也有稀疏的8字腺沿体缘分布。有的种类在虫体背面腹末端的8字腺分布区具有筛板形疣状物突起。

成虫的体外蜡壳酷似壶状,壳背上管状突之开口朝向上方。雄成虫之介壳长椭圆形,壳背表面有毛状蜡丝。

链壶蚧属和管壶蚧属Solenococcus很是相近,其主要不同是臀瓣及臀瓣刺明显发达;具胸气门腺路;体外蜡壳呈壶状,其管状突开口向上方。链壶蚧属与壶蚧属Cero-coccus 的主要不同在于其体缘分布有明显的8字腺带和管状腺带。应当指明,链壶蚧属自建立后,并未被广泛的接受,因为从玻片标本来观察,其形态特征与壶蚧属差别甚微,特别是体缘8字腺和管状腺带不发达的种类更是两属问很难区分,但是壶蚧属之虫体背面分布有较丰富的8字腺,而链壶蚧属之虫体背面大部分体面是无8字腺的分布,这一点也是两属间重要的认别特征。

(2)云南链壶蚧

云南链壶蚧(学名:Asterococcus yunnanensis)是壶蚧科链壶蚧属的一种昆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宽梨形,体长约2.6—3 mm。触角小,常为短圆锥形,其顶端具5—6根细毛。触角附近分布有一群圆盘状腺,此群腺体约有24—27个。胸足小刺状,其基部联有一硬化片,硬化片上常有2—3根刺毛。胸气门发达,在气门口附近或围绕气门口具20—32个圆盘状腺。前胸气门腺路狭窄,大约由40—50个圆盘状腺组成。后胸气门腺路的圆盘状腺比较丰富,特别是靠近体缘处的腺体更多,不规则分叉,在后胸气门腺路中间或附近有特殊的三孔腺分布,此三孔腺之腺孔小,孔缘高度硬化而形成宽边。臀瓣发达,其顶端的臀瓣刺较粗。肛环具2列肛环孔和8根肛环刺。肛筒和盾形肛板也较发达。管状腺和8字腺在体缘呈带状分布。通常8字腺在腹面体缘或亚体缘处有两种大小。多孔腺在虫体腹面之腹部形成8条横带分布,其中最上一条横带较短,常只限在中央位置。暗框8字腺在虫体腹面的头和胸部数量很多。管状腺在体缘分布之数量很多,并不规则的分布于背和腹面。虫体背面尾端无筛板形疣状突起。

雌成虫体外之蜡质壳酷似壶状,壳顶部稍收缩,管状突开口向上恰如壶嘴,壳面粗糙有纵行密集的脊纹,脊纹从壳顶呈辐射状排列,颜色浅白色,整个蜡壳为黄褐色。壳长约3.5 mm,壳宽约3.5 mm,壳高约3.0 mm,壳底紧贴植物表面。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

2.壶蚧属

壶蚧属(学名:Cerococcus),壶蚧科的一个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呈梨形,尾端缩窄,臀瓣小而突出,臀瓣刺发达。触角退化为短柱状,或瘤状,其顶端生有若干根粗毛和细毛。触角基部周围常有圆盘状腺群相伴。胸足退化为小细刺状,多呈圆锥形。有的种类小刺状的胸足完全消失。胸气门正常发育,开口常为喇叭状。胸气门腺路明显发达,通常由五孔腺、六孔腺和多孔腺组成,但腺路中所含某种腺体的多少无有规律可寻。前胸气门腺路密集的腺体呈一条状,向体缘或继续向背面延伸。后胸气门腺路常呈分叉的二条腺路向体缘和虫体背面延伸。口器发达,喙的节数如根据Koteja(1974)的论述是3节。但是在我们常见的种类所观察到的玻片标本中,喙分3节不是很明显,喙前端较硬化致使顶端节和第二节之分界模糊不清。喙上生有细毛若干根,从细毛的排列多呈3列也可推测喙分3节的痕迹。肛环常有两个半环合并组成,具肛环孔和8根肛环刺毛。盾形肛板常位于肛环下方两臀瓣基部的中央,多为不规则的三角形。8字腺几乎集中于虫体背面分布,在虫体腹面也见有少量的8字腺不规则分布,在虫体体缘无明显的体缘8字腺带。管状腺分布在虫体背和腹两面。较大的多孔腺只分布于虫体腹部之腹面,在腹部各节的腹板上常形成横列或横带。虫体背面尾部分布有筛状板。筛状板多为椭圆形,不规则椭圆形,板面多呈网状。虫体背面可见有形态各异的纤细体刺,虫体腹面分布有刺状体毛。

(2)分布范围

本属目前已知全世界有55种,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但是新北区之北部包括加拿大及其以北地区、旧北区北部、埃塞俄比亚区的中部至今还没有发现本属蚧虫的分布。

(3)苔壶蚧

苔壶蚧(学名:Cerococcus bryoides)是壶蚧科壶蚧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圆梨形。触角短柱状或瘤状,其顶面生有7—8根粗毛,其中2—3根比较粗。触角基部附近有由4—9个五孔腺形成的腺体群。口器发达,喙较明显可分3节,其上生有若干细毛。无胸足。胸气门很小,呈喇叭状,气门开口圆。胸气门腺路很狭窄,大部呈单列腺体形成,后胸气门腺路分叉。气门腺路从腹面体缘一直可延伸至背面体缘。大8字腺分布在虫体背面和虫体腹面之腹部和体缘。管状腺分布在虫体背和腹两面。无多孔腺。臀瓣小而突出,略呈圆锥形,其内侧硬化,并生有2根粗毛,其毛顶钝圆。臀瓣刺短而粗。筛状板左右两群,每群呈纵列排列的6个筛状板组成,此6个筛状板常以3对方式分布。肛环小,具内和外两列肛环孔和8根肛环刺毛。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浙江。

国外分布:印度。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