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上的中国》第3季——剧变中的AI时代。通过调研100+家AI企业,走访50位AI专家与企业代表,以真实案例和一线访谈捕捉和记录中国AI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技术创新,分析AI技术在中国的创新应用场景,忠实反映此时此刻行业的现状和趋势,铺陈出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崭新图景。

文 / 逸兴

人类出生以后第一个学习的并不是语言,而是图像。我们的视觉系统,天生对周围环境中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视觉信息敏感,这些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许多年前,罗大佑在经典歌曲《童年》里唱道: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对孩子们来说,五彩缤纷的图像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也更具吸引力。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生成图像的“介质”,天生就会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与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曾经的工业化进程中,这些介质依次有纸张、电视、电脑和手机,对应的各世代童年标志性视觉产品,从插画、连环画到动画片,再到后来的网络动漫与短视频。

而如今,终于到了AI。

那些孩子脑子里的奇思妙想——“我觉得未来会有会跳舞的房子、会唱歌的大树”“未来会有机器人警察”,都可以输入给AI,得到相应的画面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的“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近年来,继常见的X世代、Y世代、Z世代的分法之后,2010—2024年出生的人开始被人们称为“Alpha一代”。

如果说出生于1995—2009年的“Z世代”因一出生时就与网络信息无缝对接,被称作“数媒土著”“二次元世代”,那么新一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将会是和AI人工智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恰逢端午佳节,家里的小朋友化身成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对一系列的端午元素充满了好奇心:“粽子是怎么包的?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挂艾草和菖蒲?”“龙舟比赛是怎样进行的?”

于是,我们决定一起让AI画一个。

在阿里云的魔搭社区里,有很多开源模型,还有很多开箱即用的在线Demo。

只要将端午节和相关的“粽子”“艾草”“龙舟”等元素输入主副标题、正文、中文提示词,再选择海报风格,就如同神笔马良一般,可以迅速生成文字+图片的海报,非常方便。

下面是我们做的与端午节相关的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五六岁的孩子可能还不太搞得清“神笔马良”的工作原理。

简单点说,当AI要创作一幅画时,它会用到两种特殊的能力:一种是“想象力”,另一种是“辨别力”。

“想象力”通过一种叫作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技术来实现,在这个网络里,有一部分专门负责生成图像,就像一个画家;“辨别力”则像一个严厉的批评家,不断挑出画作的问题。

这两部分相互竞争:画家不断学习如何画出更好的画,而批评家则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双方持续PK,直到批评家认为画作满意为止。

在这背后,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提供了强大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帮助AI决定用什么颜色、如何布局,甚至怎样让画面看起来更真实、细致。

2024年,AI刚刚跨过了“大模型元年”,进入到了日新月异的新阶段。无数的创新热潮,大有掀起新一次工业革命之势。而“Alpha一代”,年龄最大的刚进入青春期,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AIGC、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科技,将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健康、娱乐、隐私保护、走失防护等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与人类儿童的智力成长相比,算力的提升速度通常要快得多: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需要多年的时间来成熟;而算力可以通过软件技术突破和硬件升级在短时间内实现显著提升。

对此,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说:“我们希望成为AI时代一朵最开放的云,帮助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把AI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和家长们的新帮手

在这一季《云上的中国》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AI教育领域创业者的故事:

张华观察到,每次和幼儿园同学游玩归来后,女儿都因经历了趣事兴奋异常。相比之下,传统纸质书的内容相对单一,有时很难持续吸引孩子的兴趣。

那段时间,正值AI图像技术的兴起,张华突然有了灵感:如果能够将日常小故事变成一本故事书,让孩子成为主角,会不会更吸引她呢?果然,听到这个想法后,女儿既兴奋又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父女俩一起把水上乐园、旋转木马、卡丁车等关键词输入AI,一页页微调后,生成了10段故事的画面,完成后,在淘宝上找到了能印刷的卖家,装订成了绘本。

当女儿兴高采烈地拿到这本特殊的定制绘本时,张华不仅感受到了AI融汇亲子教育的喜悦,还捕捉到了相似场景的创业机会。

目前,他基于AI亲子推出的童语小程序已经有了50万的日活,从去年到现在实现了700倍的增长。很多用户都反馈,因为童语,爸爸跟孩子的互动时间变得更多了。

面对竞争,张华说:“目前我们是两三天一个版本,AI的进化速度不可想象,阿里云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从一个初创团队的视角,在一个大平台上用云的原生能力,效率高,成本低。因为很多推理能力都通过大模型直接实现了,我们只要把前端的场景做好。”

除了帮助许多家长解决亲子教育的痛点,“AI+教育”还深入各种校园场景里,成为老师们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

前不久,央视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在南京市的北京东路小学,每到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会围着一块一人高的电子屏,争相向“数字老师”提问。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不论是语文、数学、天文还是地理,“老师”都应对自如。而“老师”的教学视频,无须真人教师亲自录制,只要把课件讲义导入后台,就可以靠AI快速生成。

此外,“老师”背后的“答疑大模型”,还可以利用收集到的课堂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作业匹配,分析他们的学习投入和目标达成情况。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形成“一人一案”的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不同的课程上,外语课的“数字翻译”能实时切换各种语言,一边教学一边为学生的发音打分;数学课的“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的“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

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有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一条就是:“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中国教科院的指数显示,过去3年间,中国的数字教育事业从全球排名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动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

石乃亥镇,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距离县城2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附近大山常年积雪,仅有6000多人口,90%以上是藏族。

这里只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学生200多人。

今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阿里云策划了走进西部中小学系列科普活动,希望能够开拓山区孩子们的视野,种下一个“科学梦”。

石乃亥镇的老师李加才让表示,虽然地处偏僻,但孩子们对科技、AI等具有浓厚的兴趣。

自从学校里有了“云教室”后,学生们上课热情高涨。

在实践环节中,石乃亥镇的小学生们感受到了大模型AIGC的强大“魔力”, 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几个简单的提示词就生成了一幅充满未来感的星球基地图。

上述例子,正是我国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缩影。AI的出现,正在加快地区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步伐。

例如,在很多偏远的山区学校,有学生问什么是相对论,当地教师答不上来,人工智能却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清楚。

目前,阿里巴巴的“少年云”已为全国偏远薄弱区域学校建设了162间云教室,覆盖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吉林、河北等地42个县域,运用近1万台云终端设备。

云技术,正在覆盖国内的每一个角落,普惠“Alpha一代”的每一个孩子。但现实和未来远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内的语境中,关于世代也有个常见的表达:80后—95前是互联网的移民,95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如今,他们也都将成为AI时代的新移民。

在关注Alpha一代的同时,这批数量更广泛的人群也正在人工智能的大浪中适应踏浪而行,甚至从中找到创业和人生的新机会,扬帆起航。

为了帮助人们深刻洞察这个时代的剧变,《云上的中国》第三季,通过调研100+家AI企业,走访50位AI专家与企业代表,以真实案例和一线访谈捕捉和记录中国AI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技术创新,分析AI技术在中国的创新应用场景。

就像二十年前拥抱互联网一样,相信许多人也都有机会,成为超然于年龄之外的 “新Alpha一代”。

参考资料:

1.《“AI+教育”应用场景广泛 未来将呈现怎样的趋势?》,人民日报

2.《教育部部长: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4.《一间“永不过时”的云机房,激活川西高原学生的AI科普课堂》,封面新闻

5.《数字人讲师、AI+作业批改……未来三年,北京朝阳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中国网

6.《高原上的AI课:中国计算机学会公益科普课走进西部中小学》,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