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外宾时候,工作人员递给了总理一张纸条,在打开以后,总理猛地脸色然变,过了片刻,周总理才喃喃道:“她走了,她走了,龚澎她走了!”

这位让周总理万分悲伤的龚澎是谁呢?她又呼有何不寻常的故事呢?

实际上这个令总理黯然神伤的龚澎,,曾经她是燕京大学的校花、首位中国女性发言人,首位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但这样一个杰出的女性,如何又会在如此年龄就悄悄陨落呢?

龚澎是在191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她的父亲龚振洲是一位进步人士,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龚澎出生在那个动荡之时,她与姐姐从小便跟随父母到处迁徙,从日本到了南阳,之后回到广州,最后才再次踏上上海的土地。

在袁世凯去世后,龚澎他们一家也算是有了比较安稳的生活。虽说龚澎的童年是在动荡中经过的,可是他父亲在革命之时,也从未曾忘记对女儿的教育,龚澎在他的父亲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下,从小也非常明事理,渐渐的形成了追求进步的思想。

1933年,龚澎考进了燕京大学,她在入校期间,读了许多进步刊物,常常和老师同学们在讨论当时国内时局,各自阐述自己的感受。

龚澎不仅是在思想上有着高尚的情操,她在外貌上也十分的出众,可谓是天生丽质,当时的土她是学校中的“红人”。

然而本可以靠颜值吃饭的他,却靠的是才能。

龚澎不仅学识渊博,可以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同时她还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以后,龚澎闻听消息,立即报名参加,这也让她成了同学中眼中的“花木兰”。

1936年,龚澎正式加入共产党,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又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辞别了父母离开了上海。

虽说当时龚澎并没有向父母说明自己要去哪里,可是她的父母已经十分清楚自己女儿的选择,对于这些两位大人没有阻拦也没有支持,只是与女儿讲了这样一句话:“假如你要选择道路的话,你认为是正确的,那就不要回头;假如你要想回头的话,家里的门是不会为你打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澎的父亲这是在告诉她,不要轻易做选择,一旦选择了革命的道路,那便再无回头的余地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于是,龚澎带着父亲的忠告就此离开了上海,去往了延安,至此开始了她的革命道路。

也就在这个时候,龚澎遇到了自己心动的男人,此人是朱德秘书刘文华。他与龚澎志同道合,无话不谈,二人在1940年进行了短暂的结婚。

然而刚结婚一个月,二人就面临着分别。或许是当时领导不知道二人结婚的消息,便决定调龚澎到重庆担任周总理的英文秘书,当时的朱德也告诉龚澎,假如她愿意留在总部工作的话,他也会亲自与周总理商量这件事。

可是龚澎想到,自己此去是为抗日胜利做贡献,个人的牺牲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她告别了丈夫刘文华去往了重庆。在此期间,这对新婚夫妇只可以通过鱼雁传书,以此表达自己的相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重庆以后,龚澎的工作涵盖面非常广,不仅是要扮演新华社记者,同时他还要当周总理接待外宾的翻译,更是需要用自己的专长,去讲讲延安方面的很多外宣文件翻译成英文。

此外,当时的龚澎已经成了党内一位名副其实的外交新闻发言人,几乎是在每一天她都会代表中央准备好新闻发言稿,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去阐述当时党内的政策与观点。

每当周总理会见外国记者和外国人士时候,龚澎都会陪在总理身边担任翻译。

1940年皖南事变以后,英国大使卡尔举办了记者招待会。这次专门卡尔让龚澎坐在自己身边,会上他,表达自己对国民党破坏团结卑鄙行径的反对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支持。

借着这次机会,龚澎罗列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罪行,回答了许多记者的提问,渐渐的龚澎也在无意间成了这次招待会的中心人物。

许多曾经在重庆工作的国际友人都曾在回忆录里称赞龚澎的品德与才干,十分高兴的承认当年自己曾对这个美丽的中国女子一见倾心,甚至有人还回忆道:

“当时龚澎的一举一动,都充分体现着众人所熟悉而且十分欣赏的周恩来的工作作风。”那会儿,龚澎她一直都是住在周公馆楼底一间阴暗的斗室内,除却四张竹床外,只可以安放一张小桌。地下室每日看不见阳光,加上那时的重庆也比较潮湿,因此加拿大国际友人文幼章将龚澎比作“潮湿的地下室里的一枝长茎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同样对龚澎赞誉极高,称她为“环球新闻界一个最出类拔萃的妇女。”

就在她全力投入到工作时,1942年7月,接二连三地打击来了。

先是传来是父亲龚镇洲离世的消息,她没有想到一直在西南一带宣传抗日的父亲,竟会在一夕之间病故。

更让她手触无措的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的丈夫刘文华也离开了她,刘文华在八路军的行军途中因病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在得知这一消息周总理担心,这接二连三的变故会让龚澎难以承受,就刻意将她丈夫刘文华去世的消息暂时隐瞒了下来,直至她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来时候,才选择了告知她。

龚澎读着丈夫留给她的遗书:

“……我的妻子,我在想念着她,假如我有不测的话,那就让她嫁人。只要她不脱离人民群众,她就永远对得起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丈夫的每一个字都刻在了龚澎的心上,让她肝肠寸断,却又让她无可奈何。

这一天,她在昏暗的房间里,把自己的头埋进被子中,躺了整整一天一夜。

后来周总理还是担心她,就专门让妻子邓颖超亲自前去看望她,对龚澎进行安慰,这才让她逐渐走出悲痛之中。

也就在这时,乔冠华来到了重庆,也走到了龚澎身边。

乔冠华可谓天之骄子。他从小就聪颖,接连跳级,在他16岁那一年就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

之后的他又获得了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而尽管荣誉名利加身可乔冠华却从未忘根。在学业有成以后,他没丝毫犹豫的就回到了国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他来重庆前,就曾活跃在香港战线上。当时的乔冠华以“乔木”为笔名,洋洋洒洒间写下无数关于“二战”的精彩评论。

毛主席看完他文章以后,连成称赞他:文章顶得上两个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香港沦陷。乔冠华也不得不撤至重庆,进入到中共南方局外事组。此时的他所负责的是《新华日报》编辑工作。于是就这样,他与外事副组长龚澎成了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在那段日子中,二人一起研究文章的写作;一起去外国记者处宣布共产党政策......

感情也在逐渐升温着。乔冠华欣赏龚澎的美丽气质与才华;而龚澎则是被乔冠华渊博学识深深的吸引着。

龚澎为人理性,乔冠华感性则是更多些;龚澎擅长与人交际,而乔冠华则是为人处事耿直。这两人在性格互补,工作上也是互相补其不足。

冯亦代的夫人说他们这俩人呀是才子与才女,是天生一对。他们的同事也都称乔冠华和龚澎是“断肠人”找到了“心上人”。

1943年11月,在所有人的期待下,乔冠华和龚澎在众人的期待中结为伉俪。

在当时,周总理邓颖超、叶剑英等领导纷纷向他们表达了贺新婚;为夫妻二人送上了一块集体签名的大红丝绸。这份贺礼也一直被乔冠华和龚澎俩珍藏在箱底。

第二年的秋天,龚澎、乔冠华生下了属于他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