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下文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指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从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教学评价牵引行动、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方案实施一年来,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各中小学在《行动方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了学校智慧。

发挥高科技园区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行动方案》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学校的课程方案应从育人的需要出发,统整三级课程体系,让学校课程更具有选择性和适应性,以多种课程形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课程真正为服务于人的发展而建构。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拥有4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稀土催化、铜基新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5条产业链,该类产业链在科技含量方面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市域范围内开发区居于高科技资源优势,为辖区内基础教育学校实施科创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学校开展高质量课程教学提供了优质科技资源。比如,2023年区内新成立的清风湖小学,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构建指向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科学+”课程群建设,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在校本课程和课后延时服务的社团课程中开设手工创作、乐高拼搭、科学小实验等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对接区域内高科技企业,以企业在学校内设置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开设校本课程,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清风湖小学探索发挥在地化科技资源优势,以高质量校本课程开设为突破口,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为开发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行动方案》中倡导的“一地一计”的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传承地方文化、支持地方发展的教育功能有所减退。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优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承载着地方文明。如果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能够将当地特色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建立起联系,那么学校的课程在育人方面将更具有适切性,学校课程育人品质也会大幅提升。

东营市处在黄河入海口,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该地域每年都以黄河泥沙沉积新增土地面积,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湿地是东营最大的生态特色,具有原生性、稀有性和国际重要性。以湿地为主的总面积15.3万公顷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该自然保护区是横跨“东亚—澳大拉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湿地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文化资源。相关学校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或者与生物学、科学、地理等学科课程相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湿地资源“奇、特、旷、野、新”的美学特征优势,以黄河入海、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景观为主题,发挥课程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把热爱家乡、亲近家乡,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探索环境、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在东营市教育局组织的“东营湿地学校”评选中,开发区有近10所学校获得此称号。

2017年,东营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投资30余万元在科达小学建成滨海湿地意识体验馆,学校把滨海湿地“搬”到孩子身边,将湿地文化引进课堂,充实了教学活动内容。借力滨海湿地意识体验基地,学校积极打造“海润童心,情系湿地”课程体系,通过《来自湿地的邀请》校本教材,让海洋、湿地文化浸润每一个生命,培养学生的实践热情和探索热情。湿地德育的践行,为学生开启了扬帆远航的逐梦之旅,让“爱东营、爱海洋、爱湿地”的“生态种子”种在每个孩子心田,将来成长为保护湿地的“浓浓绿荫”。

发挥黄河口文化资源优势,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中特别提出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做好赓续传承。黄河入海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地域特色。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亲临黄河入海口,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区学校借助地方区位生态优势,将黄河口的非遗文化、兵家文化、石油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课程化,使其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黄河口文化育人价值重点突出实践性,通过课堂学习和研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序推进,在实践中增进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和责任担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历史文化的迭代和沿黄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树立起正确的家国观。开发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基教科出台专门文件,规范研学课程行为,优化研学内容,把黄河口研学路线设定为优质研学实践基地,在每年春、秋学期合宜的季节,引导广大学生走进黄河口,体验黄河口文化,在实践中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发挥地区教学成果优势,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全面总结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经验成效和应用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和项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的成果《“学为中心”教学改革:变革教与学方式的东营经开区“本土化”行动》,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为中心”教学成果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科学转变,让学习真实发生成为课堂新生态,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发展。该教学成果推动了全区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学校在实践中以自主学习单、学历案等学习路径建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方式,探索出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路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体验、参与、探索、发现等同步活动伴随深度学习发生的经历,形成了“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

各学校在实践中创新,灵活应用该成果,其中东营市育才学校探索实施项目化学习,蹚出课堂学习变革的新路子;东营市晨阳学校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落实学为中心理念;东营市春晖小学将大数据评价引入“学为中心”课堂建设,以“光谱评价”系统建设为载体,从评价角度深化课堂教学研究。

开发区的“学为中心”课堂改革,自2019年全面实施以来,不仅在教师教育理念变革和课堂教学转型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区域课堂教学质量,滋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挥优秀师资优势,推动课程改革走深走实

《行动方案》指出要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明确提出要“开展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培训”。目前,东营市仅有的两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均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执教,同时开发区内有特级教师、齐鲁名师近百人。开发区利用教师队伍整体素养较高的优势,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全区教师专业化水平,确保课程改革走深走实。

开发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以标杆思维践行教育家精神,对教师在师德、师能、师魂方面提出新要求;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塑造教师专业发展新样态;以进阶式培养为路径,创新教师评价新机制,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以进阶思维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需要。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4日第6版

作者: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