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保护,甘肃省静宁县通过“非遗+”模式扎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学校兴趣社团活动为平台,通过政府投入、学校引导、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等方式,全力推动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学习静宁打花鞭(邹艳霞 摄)

打花鞭是在静宁农村有着多年历史、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是集舞蹈、武术、体育竞技于一身,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欢快祥和的独特风格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011年,静宁打花鞭入选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静宁县德顺小学联合该县文化馆新开设的省级非遗——打花鞭传承兴趣社团,一开团就有百余名孩子积极报名参加。学校利用每周一、周三的课后服务时段,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王萍进学校为学生开展打花鞭非遗项目培训,通过将兴趣爱好和非遗特色项目相互融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打花鞭的绝妙之处,更使得非遗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传承人王萍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打花鞭技巧(邹艳霞 摄)

“从学校的美育发展来说,既能让学生健身、益智,增强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开发学生智力,另一方面从静宁的文化传承来说,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知道打花鞭是静宁古老的民间舞蹈,是学习也是发扬。”静宁县德顺小学副校长王阳阳说。

据了解,静宁县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其中静宁阿阳民歌与静宁打花鞭已作为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的主要推广传承内容,已在静宁各学校陆续开展传承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邹艳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