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修作为彭德怀元帅的第二任妻子,陪伴彭老总走过了战争岁月,在一起生活了数十年,早已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浦安修却在丈夫最艰难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他,这也成为了浦安修一生最后悔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临终前非常希望见见妻子,但最终也没能如愿,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1978年12月22日,彭德怀的骨灰从成都运到了北京,在西苑机场,彭德怀的侄女彭钢和浦安修一起登上飞机,从景希珍手里接过了骨灰盒,来机场迎接彭总骨灰的人群顿时哭声一片,浦安修更是泣不成声,在丈夫的骨灰面前,她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要跟丈夫倾诉却再也做不到了,一种痛苦、内疚、懊悔的心情一直在折磨着她。

彭德怀追到大会之后,浦安修也恢复了元帅夫人的身份,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她的工作热情却像积蓄多年的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彭老总不留遗憾,浦安修的头上落下了一件“硬性”任务,那就是将彭老总在狱中写出来的“交代”整理刊发。

这位开国元勋、曾立下过不朽之功的一代名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凭借着记忆实事求是地写出了英雄的苦难的一生,这份催人泪下的“交代”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无论是谁看过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份珍贵的遗产,浦安修决定要将它整理成书,告知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由彭老总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写出的东西,由于没有资料可查,免不了里面有些出入和笔误。

深夜里,浦安修坐在写字台前,翻看着厚厚的一大摞书稿,内心百感交集,她仿佛看到了彭老总在那种恐怖氛围里写这些东西,眼泪顺着脸颊不住地流。

她下定决心,不论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耗尽心血也要将丈夫留下的这封可歌可泣的“遗书”整理好。

由于浦安修恢复了北师大的职务,白天有很多人来找她,各种各样的杂事让她没有时间来整理,只有夜深人静时,她才会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整理这份“交代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理过程中,她不敢有丝毫放松,虽然她伴随彭老总南征北战数十年,但她毕竟没有做过军事工作,涉及到一些军事问题时,她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虽然有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李琦协助,但仍有很多东西需要求证,为了弄清楚其中的某一个细节,她不得不四处奔波,查档案、找资料、采访知情人、找当事人咨询等等,这些工作非常繁琐,还要一遍遍地确认,浦安修不辞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

由于每天熬夜,她的眼睛熬得又红又肿、又疼又痒。

尽管这样,她仍是没有去看医生,直到最后实在疼得不行了,她才找了医生,眼科专家在认真给浦安修做了检查后,冲着浦安修说道:“你患的是黄斑水肿,我不是吓唬你,你必须绝对地休息,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就有双目失明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浦安修不解地问道:“什么样才叫绝对休息?”

“就是不要让眼睛多看东西,最好什么也别看,最好是闭目养神,你过去看的东西可能太多了,老不让眼睛休息,一句话,眼睛疲劳过度这才是发病的最重要原因。”专家严肃又关切地说道。

宋曼霞得知浦安修的病情后,当天晚上就赶来看望,关切地说道:“大姐,这回医生说的话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向你亮出黄牌、发出警告了,你可不能再当耳旁风了,你的眼睛万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啊……”

面对劝说,浦安修固执地说道:“我早都已经打定主意了,我就是成为双眼瞎,就算是把命拼上,也要把彭总遗留下的东西和他的传记写好,这样我才能安心,你是知道的,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件心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曼霞非常无奈,她和浦安修认识多年了,知道她要是一条路跑到黑谁也劝说不了。

而且这么多年的相处,宋曼霞经过观察发现浦安修和彭总并不是因为感情破裂才分居的,况且在当年那样的环境下,浦安修在北师大遭受的打击一点也不轻松,很多人责怪她、埋怨她、议论她,那都是出于对彭老总的同情,对浦安修的误解多半也是不了解底细的缘故。

皇天不负苦心人,浦安修的心血终究没有白费,她完成了第一项计划,将彭总在狱中写出来的东西全部整理出来了,1981年,由浦安修整理的《彭德怀自述》出版了。

这部自述一经出版,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一部用血和泪凝聚而成的作品,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很多人含着泪水读完了这本自述,他们从书中看到了那位铁骨铮铮、一生为民请命的彭大元帅,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后来一共发行了290万册,成为建国以来我革命回忆录发行量最高的书,还被翻译为英、日、俄、朝等多国文字。

历史的迷雾终将过去,人们也终于看出了这位大英雄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啊!

曾和彭德怀关系非常好的杨尚昆在看完《彭德怀自述》后非常激动,他写道:“他临阵对敌的雷霆之威,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他不愧为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表率,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

这部《彭德怀自述》渗透着浦安修的心血和泪水,对于这部书的稿酬,她分文没取,全都捐给了太行山的武乡师范学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理彭德怀“自述”时,她同样参与了《彭德怀传》的编制工作,在完成了《彭德怀自述》之后,浦安修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彭德怀传》之上。

这项工程远比她整理的《彭德怀自述》要庞大和艰巨得多,为了写出最真实的经历,她和写作组一起,沿着彭德怀经历过的战场、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每到一处,她们都对战场实地考察,找档案资料,访问当地的百姓和知情者,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顺着彭老总的足迹,她们走过了“第二次长征”,虽然不像第一次长征那样被敌人围追堵截,但对于六十多岁的浦安修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她们像大海捞针一样挖掘彭德怀的英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浦安修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还患上了乳腺癌,动了手术之后,本来应该静养,但她却是个闲不住的人,不完成《彭德怀传》这个夙愿,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甘心,因此她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和死神争夺时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彭德怀传》的写作工作中去。

当时浦安修已经七十岁了,精力和身体都不如写作组的年轻人们,一天,她的一位好友来看她,见她那虚弱的身体,忍不住劝慰道:“浦大姐,我斗胆给您提个建议,彭总传记的事情您就少操点儿心吧,那写作组里兵强马壮的,集中了那么多强手,他们对彭总又十分崇拜和尊敬,有这样一批力量,难道还写不好彭总的传记吗?您就放一百个心,好好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强啊!”

浦安修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对,工作组的同志们都是好同志,他们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工作,论写作才华,我和他们没法比,他们是专家,我就是滥竽充数而已,但是能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他们扮演主角,我演个配角就心满意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