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社区鱼塘改造成5万多立方米的雨水调蓄塘,官埠大道旁新建一条919米排水箱涵……6月6日,记者跟随咸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见到,咸安区老宝塔河片区与官埠片区正经历一场管网革命。

从河道拓宽、清淤修复,到截污管网建设与雨水调蓄系统升级,一系列“硬核”举措正重塑咸宁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以提升城市韧性,为老城区至少10万多居民的生活注入新活力。

3.6千米老宝塔河水道升级

老宝塔河,是咸安区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河流,近年来因雨污合流、河道狭窄、淤积严重、调蓄能力不足等问题,行洪能力越来越弱,排水不通畅。

每当雨季来临,宝塔大道及周边地势低洼地区便犹如“汪洋大海”,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由于城市不断建设,河道被改造为暗涵,加之沿岸建筑侵占,原本宽阔的水面变得狭窄,行洪能力大打折扣,加剧了内涝风险。

此外,合流暗涵结构不稳,雨水调蓄设施缺失,进一步加重了老宝塔河的负担。老宝塔河亟待一场管网治理的“手术”。

面对挑战,咸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没有退缩,迎难而上,联合多家单位现场踏勘后,开出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处方”:

对老宝塔河两处关键卡口进行拓宽,扩大河道的“咽喉”;对老宝塔河上游合流暗涵与下游河道共3千米的水道进行彻底清淤;在西河社区地势低洼的汇水区域,将鱼塘改造为约0.6千米长、5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塘,有效削减洪峰流量,缓解永安老城区内涝压力;新建1700多米的截污主管,为老宝塔河设立了一道“防火墙”,有效阻止污水直排。

咸安区老宝塔河片区管网治理项目一期工程4月份开工,截至目前,5万多立方米的雨水调蓄塘基本改造完成、3千米的老宝塔河上游合流暗涵与下游河道清淤工作已经完成90%、新建1700多米的截污管工作已经建设400米、污水提升泵站已经开始建设。整个一期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完工。

据咸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完工后,老宝塔河将重现清澈,永安老城区内涝隐患将大幅降低,城市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改造片区内的永安街道办和向阳湖镇的10万多居民将受益。

官埠片区排水防涝系统改造

咸安区官埠片区,一个几万居民生活的地方,近期成为了城市排水防涝工程的“主战场”。

去年夏天,一场接近五十年一遇的暴雨突袭官埠片区,短短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279毫米。107国道与官埠大道交叉口积水深度达到80厘米,覆盖面积6000平方米;107国道书台街至锦龙路段同样遭受重创,积水深度相同,面积更是扩大到8000平方米。

究其原因是官埠河的过流能力不足,加上片区内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偏低、排水系统设置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这片区域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

咸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日前迅速响应,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旨在将官埠片区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打造,有效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减轻内涝压力。

在南玻公司东侧至官埠大道现状渠道末端,将新建一条长919米、规格为2.5×4米的排水箱涵。这条“地下巨龙”将在强降雨期间发挥关键作用,引导官埠河超量雨水通过箱涵分洪排放,从根本上解决107国道与官埠大道交叉口的积水问题。

沿官埠西巷和107国道双侧,将新建总计3245米的雨水管道,这些“雨中战士”将配备集水设施,负责收集锦龙路、书台街以及107国道的雨水,最终向北排入明渠,确保雨水及时行泄,避免街道积水。

在107国道与官埠西巷交叉口东侧,将增设截流井,配合官埠西巷和明渠敷设的排水管道,确保晴天时市政管网内的污水得到有效截流和输送,最后排入新建的污水泵站,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和排放。

官埠桥至官埠古桥段的350米河道,将进行护岸重建和清淤工作;农贸市场-官埠火车站-横沟河段新建生态护坡、明渠清淤,明渠长度约1400米。这些“绿色守护者”将大大提升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景观价值。

咸安区官埠片区排水防涝工程5月份动工建设,目前,官埠大道旁的地下排水箱涵已经开挖铺设。该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完工。完工后,官埠片区排水防涝能力将全面提升。

(咸宁日报记者 黄兰芬 通讯员 丁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