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俄罗斯报、阿根廷国家通讯社、阿维斯塔通讯社等29家国际媒体记者和专业摄影师,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为起点,探访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五座“万亿之城”。《环球时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针对大报恩寺遗址的大篇幅报道,让这个古老又充满科技感的博物馆再一次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也承载着江南绵延不绝的文脉。近日,该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对该馆在文物遗址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探索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肯定。

明朝奇观

古迹遗址“活”起来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屹立在秦淮河畔、明城墙边,坐落于南京城市发源地长干里,在明代大报恩寺考古遗址之上原址新建而成。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宏拓,建大报恩寺,其规格之高、用料之精、装饰之美为皇家寺院所少有。寺中宝塔高九级八面,覆五彩琉璃,举世无双,常被称为琉璃塔。该塔享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是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的一个见证。”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文献记载,当时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外国使节等,在此进行文化交流。“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及和平性的重要体现。”17世纪后半叶,琉璃塔被介绍至欧洲,西方人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其看作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给予极高的评价。直至今日,在国外的一些中餐包装盒上、著名游戏《文明》中,依然能看到“琉璃塔”美轮美奂的身影。然而,彼时享誉世界的大报恩寺塔不幸毁于战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延续古都南京文化遗产的文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古挖掘,为深入科学研究、遗址科学保护、文化展示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考古学基础及实物资料。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由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及其下属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据介绍,自开馆以来,近10年已累计接待观众超630万人次,2023年全年接待量超140万人次。

双轮驱动

探索高质量运营新模式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从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教育实践、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告诉记者,当下,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场馆高质量运营新模式,助力文博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双翼”,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打造了文化体验的全新场景。该博物馆全真互联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

依托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知识图谱应用,用户可以从相关作品、人物、文物等角度多层次、多维度了解大报恩寺的“前世今生”;基于文博大模型研发的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智能馆长,用户参观展馆时可以享受1对1的私人导览;基于元宇宙技术打造的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空间,让游客们通过VR眼镜一键穿越回到600多年前的明代大报恩寺,身临其境感受这座“中国瓷塔”的魅力……2023年,利用影视级3D建模渲染技术,首次实现了1:1数字复原再现明代“天下第一塔”——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艺术原貌。在这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得以永久保存,获得了广大游客的认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23年,博物馆游客人数比2019年增长40%,营业收入比2019年增长60%。

深耕传统文化,让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更受到游客们的青睐。今年“五一”假期,馆内举办“有·轻松”遗址奇愈·晒晒大会,让博物馆“走出去”,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来。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博物馆充分发挥剧场功能,上演历史互动剧《神奇百戏:宝塔传奇》等自有IP剧,全年各类演出活动160余场。“文博大堂”、博物馆奇妙夜“明朝生存记”、“琉璃塔里的传奇”研学等多样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好评。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积极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之中。同时,为青年人注入全新的活力,引领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用年轻化的视角和表达,让传统文化活动焕发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外名片

塑造新型教育场景

作为国际交流的文化枢纽,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文物遗址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同时积极发挥数字创意对博物馆教育和研究的变革作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共建,与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等多所院校机构合作举办的国际青年创意赛事“消失的遗产——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在今年拉开帷幕。大赛邀请全球青年创意人士为大报恩寺设计一个沉浸式数字创意展,旨在以最具创意和参与性的沉浸式技术和设计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自启动以来收到来自13个国家,34个城市,61所高校,共588份参赛申请。

“此次比赛强调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对传统博物馆从业者和发展者具有重大意义。”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数字创意部副经理胡磊告诉记者,当下不少博物馆都运用了数字技术赋能,但很多观众参观后只记得绚丽的画面,却没能记住其中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内涵,因此想通过大赛强调技术是用来输出和叙事的,不能本末倒置。同时,沉浸式技术在当下大多应用于游戏相关领域,如何在文博领域运用好相关技术,也是此次比赛的一大亮点。“作为从业者,我们有时很难跳脱惯有思维来构思,希望通过此次比赛看看公众或年轻群体是如何表达大报恩寺的。”胡磊说。据悉,比赛目前处于提案阶段,最终评选将于7月1日拉开帷幕。

未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还将积极举办各类特展、讲座和论坛,让“消失的遗产”重聚世界目光。“我们将不断地研究、挖掘、创新现有的文化遗产,让‘消失的遗产’变成永不消失的精神财富,展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多元文化遗产价值和社会意义,真正让博物馆‘活’起来。”王文溪说。

(江南时报记者 戴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