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大家最为关注的应当就是高考,十年寒窗苦读,就在这一朝定出胜负,那么,你知道刚恢复高考时又是什么盛况,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看到了中国要发展,就要靠科技和教育

1977年8月18日,刚刚复出还不到一个月的邓小平,在教育部提交上来的《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上面进行了批示:“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

在这之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光是在招生考试这一系列事务之中,邓小平就先后作了多份批示,而这一组组批示下来,中断了10年的高考得到了恢复,不到半年的时间,两次共有1180万考生进入了考场,其中57万人兴高采烈的步入大学校园,开启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大学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在复出之前就曾无数次考量过未来国家的走向问题,复出之后,他直接将矛头对准科学教育领域,如今教育事业已经停滞10年之久,长此以往只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其实,早在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就对广大学子进行了安排,只是,机会少之又少:高等学校恢复招收新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所采用的方法是层层推荐。

因为废除了招生考试,导致招生上来的学生良莠不齐。对于这些学生的质量,1972年曾有一个小调查,针对对象是北京11所高校,调查表明,学员入学之前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据20%,初中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占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我们也能看出这种制度之下,走进和走出校园的学子水平如何。

当时的学校就是一个硕大的围城,在学校里面的人羡慕在外面的,尽管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但都在同一间教室里面上课;在学校外面的人羡慕里面的人,毕竟那时候知识分子的地位可想而知。

对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邓小平非常的重视,他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于是,他主动请缨,向中央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

对于自己父亲的这一决定,他的孩子邓楠很理解:“他一开始就自己主动提出来要抓科教,他就看到了中国要发展,就要靠科技和教育。所以他首先提出来要抓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的夏天,北京的气温依旧酷热难耐,谁都没有想到,一场涉及到570万年轻人命运的决策即将出现。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整个社会都沸腾了。从城市到农村,中学课本不需要多久就被抢购一空,走街串巷借书的人、抄书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一时之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求知风”。

当时,老熟人之间见面后打招呼的常用语一下子变成了:“有老课本吗?”那些曾经地位非常低下的知识青年们深刻的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恢复高考的政策下达以后,众多考生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试卷纸张的费用,如果要考试,就会涉及到印卷子和评卷子,需要一部分钱,倘若全部依靠国家,国家的负担会很重,所以,大家的想法就是,报名费能够定在一块钱。

得知考生们的想法以后,政治局进行了讨论,他们倾向于不增加群众的负担,收五毛钱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最后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即作出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现在不一样的是。1977年冬天的考试,并非全国统一考试,而是各省考试,每个省都有一个试点,考试科目和现在相比比较少。全国的试点就选定在广西百色,看到这个熟悉的地点,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邓小平组织的百色起义,邓公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一段过往,事实上呢,邓公是考虑到百色比较偏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问题暴露的更加充分一点。

余华高考落榜

恢复高考的这场考试考题并不难,将试卷放给中学生他们可能都能做出七七八八,但是,对于当时的一些中国青年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没有别的出路可走,只能降低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大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当时的考试年龄,又是一番参差不齐,最小的十三四岁,最大的三十六七岁,570万人报考,录取的是27.297万人,高考的录取比例为29:1。

如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77级学生进入校园后,意外发现,自己班级同学的年龄差距竟然这么大。

巧合的是,1977年余华高中毕业,正好撞上了恢复高考,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余华也高兴坏了,因为他当时的打算是跑去农村插队落户,结果告诉他应届高中毕业生能去考大学,所以大家都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后来一直记得,当时高考前就填写志愿了,他们班上有几名同学填写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成为了当时的笑话。当然,其中很多人对大学并不了解,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填写的是北大和清华,或者是复旦、南开这样的名牌大学,不管自己能不能考得上,先填上再说。

他们当时不知道填报志愿对能不能被录取是很重要的,以为这不过是玩玩而已。

高考那天,余华学校的大门口挂上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指的是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出成绩。他们当时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了,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其实他们做了后一种准备,他们都落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分数下来后,余华还在和同学在街上玩,在得知高考分数下来后,激动万分,然后老师和他们说:你们都落榜了。

就这样,余华没有考上大学,在他们那个年级的同学中,只有三个人被录取了。后来他就没有再报考大学,最后他自发走上了写小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