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上州西切斯特县哈茨代尔郊外,有一座名叫“芬克里夫(Fernclif)”的墓园。该墓园始创于1903年,占地63英亩,是美国东部最出名的墓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Fernclif一般也被译为“佛龛瑞福”,所以很多留在美国不能落叶归根的中国名人,大都选择了葬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顾维钧、孔祥熙、宋霭龄、宋子文、宋子良、孔令侃、孔令伟、孔令杰等。

2003年的一天,已经106岁的宋美龄坐着轮椅来到了芬克里夫墓园。此时的她已大限将至,来墓园一来是想再看家人们一眼,二来,也想看看自己将来的长眠之地。

是的,关于人生的最后归宿,宋美龄没有选择回大陆葬到上海万国公墓,也没选择回台湾,而是选择了留在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宋美龄被推到哥哥宋子文的墓前时,不知怎的感到内心一片凄凉,流着眼泪喃喃道:“宋家人为何都葬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如果按照宋美龄母亲倪桂珍的想法,一家人应该整整齐齐的葬在一起。

1918宋耀如逝世后,倪桂珍也开始为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做安排。她自己很明显是要和丈夫合葬在一起的。可是三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呢?他们的后人呢?

倪桂珍就想着,在上海找一座陵园,宋家后人都整整齐齐的葬进去。

她专门带着家人跑遍了上海,最终挑中了虹桥路万国公墓,并一口气买了22个墓穴,这样将来整个宋氏大家族都能够安葬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安葬在其中的就是宋耀如,后来倪桂珍也被安葬了进去。

然而倪桂珍生前万万不会想到,6个孩子中,只有二女儿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月娥被葬入了墓园之中,剩下五个孩子却葬到了异国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作自受

宋家出现这种局面,只能说纯属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

大姐宋霭龄嫁给了蒋介石的“财神爷”孔祥熙,孔祥熙是国民党的大人物,不但是行政院长、财政部长、还是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央执行委员、中央银行总裁、四联总处副主席、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孔祥熙手握大权,巴结他的人不少。

1939年9月,国民政府绝大多数的高官都跑去给孔祥熙庆祝六十大寿,说他“艰难支柱,于兹两稔,忧劳况瘁,非寻常可堪”、“继主政枢,总持大计,其所规划,不止一端,困心衡虑,有非前史所可比拟者。”

然而,孔祥熙不但会“造钱”,还会贪钱,喜欢发国难财,搞得国内怨声载道。1945年开国民参议会时,代表们甚至还纷纷要求蒋介石严办孔祥熙,“杀晁错以谢国人”。

当孔祥熙的存在已经影响到蒋介石的“名声”时,对这位“姐夫”也就不再如之前那般包庇,在短短一年内就将孔祥熙的官职剥夺了一大半,只留下了“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央执行委员”两个名誉头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孔祥熙和宋霭龄也没有收敛,把捞钱的“重任”交给了儿子孔令侃和女儿孔令伟,成立扬子公司、嘉陵公司倒买倒卖,收购粮食囤积居奇。

与此同时,孔祥熙夫妇还利用国人刚刚赢得抗战胜利的喜悦心理和小企业主对手中旧股票的疑虑,满世界造谣说“战前债券停止付息”,引发抛售狂潮,孔祥熙和宋霭龄趁此机会大肆低价收购,大进大吞。

等到财政部宣布按照债券票面付息股价上涨时,两人就开始大出大吐,转手就挣了1500亿法币。

孔祥熙和宋霭龄大发横财,因为他们瞎搞导致破产、跳楼者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内这么乱搞,不管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没有他们夫妻俩的立足之地。夫妻俩在1947年就完成了财产转移。还曾专门去拜谒了一番宋家、和孔家的祖坟,然后灰溜溜的跑到美国。

在美国期间,他们两个仍然想着“东山再起”,在1948年花重金支持杜威竞选总统,结果败给了杜鲁门。

1954年台湾搞“国大”选举,宋霭龄给74岁的丈夫吹枕边风:“为何不去参选呢?你就算当不了‘总统’,也能当‘副总统’。”

孔祥熙就派曾经当过台湾省主席的魏道明去台湾帮自己“活动”。结果他“总统”没当上,魏道明却被扣在了台湾,还是走了宋美龄的夫人路线才给放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六十年代后,孔祥熙有了在台湾终老的机会:蒋介石曾邀请他们夫妇前往台湾生活。

虽然不同于中国大陆,好歹也比死在美国强,孔祥熙就带着妻子去了台湾。

谁曾想,在台湾生活了两年,孔祥熙竟然水土不服,不是头昏脑涨,就是体温“过山车”,高一阵低一阵,无奈之下返回了美国治疗。

回到美国之后,孔祥熙夫妇的思乡之情更胜以往,经常做梦梦到家乡的事情,言谈之间也多次说过:“要不我们回大陆吧?”但说完之后也只能相视苦笑:

“回得去吗?姑且不说大陆会不会收这把七老八十的‘老骨头’,估计还没出美国就被蒋介石派人干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回不去,干脆就葬在美国算了。孔祥熙夫妇遂花50万美元购买了芬克里夫墓园的两间墓室,共12个墓位。

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族墓地了。

1967年孔祥熙死后,宋霭龄也病倒了,被送去哥伦比亚长老医院养老,后于1973年10月19日逝世,终年83岁。

宋霭龄死后,棺椁被葬入孔家墓园的墓室之中,和丈夫在异国他乡长眠。对于她的死,外国人是这么评价的:

“这个世界上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掠夺成性的居民就这样在一片缄默的气氛中辞世了。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妇女,她也许是世界上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敛财的最有钱的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台湾没你好果子吃

宋家六兄妹中最早死的的是最小的弟弟宋子安,他是六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没有从政的,毕业之后就开始创业,后来移民美国。

1969年,宋子安因为脑溢血病死在香港,遗体被带回了美国下葬。当时也没人提出孔宋两家人葬到一个墓园,所以就葬入了屋崙山景陵之中。

宋子安之后,就轮到排行老三的宋子文了。

宋子文是三兄弟里面最大的一个,外号“大国舅”。不过他这位“国舅”和蒋介石处的并不怎么好,蒋介石甚至认为正是因为宋子文胡作非为,才最终导致的自己败退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种意义上讲,宋子文的确推进了国民政府的灭亡。

1945年6月,宋子文刚当上行政院长不久就出台了“黄金购户四成捐献办法”,搞得怨声载道。

三个月后他又不顾国内现实,将法币和沦陷区伪币的兑换比率定在了1:200。

当时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物价比例只有1:50,宋子文这么一胡搞,直接导致本来在大后方已经贬值的法币迅速身价倍增。国统区的人带着大量法币去沦陷区抢购物资,当地物价因此陡然暴涨,数亿民众的财富惨遭掠夺。

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坐飞机去上海办事,结果发现在重庆只能买两根油条的钱,到了上海能在高档酒席摆两桌子好菜,充分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抗战胜利果实的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用法币的人太多,国民政府决定大量增加新的法币投放市场,更加加剧了沦陷区百姓的苦难,光稻米的价格就翻了5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