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16”父亲节即将到来,父爱如山,关爱父亲,从关注中老年男性的健康开始。恰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主办的“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提出,重视前列腺癌筛查与防治,关爱广大男性健康,爱在父亲节守护生命“腺”。

前列腺癌是男性群体高发癌症,对男性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由于初期病症隐蔽且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我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初诊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需引起广大男性重视。

50岁及以上男性建议每两年一次PSA筛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前列腺癌成为近十年来我国发病率增速快、死亡率上升快的“双高”恶性肿瘤。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13.42万人,前列腺癌死亡病例数4.75万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持续升高,前列腺癌已经成为中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

在我国,前列腺癌诊疗现状不容乐观,由于肿瘤早期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且缺乏全国范围的早期筛查。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西化,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且城市人群是前列腺癌的高发群体,发病率不断增加。叶定伟介绍称:“上海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3位,远高于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从我所在工作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来看,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年手术量及门诊量都直线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所带来的日益沉重的医疗负担。”

事实上,前列腺癌在早期发现,经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而到中晚期才接受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加强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中国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有效手段。我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为66.4%,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高达99.5%,差距明显。

叶定伟教授分析称:“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不少男性‘讳疾忌医’抗拒就医,我国前列腺癌早筛率低,导致患者预后远差于西方国家。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将早筛关口前移、提高公众筛查意识已成为提升疗效的重要策略。”

PSA筛查是首选的前列腺癌推荐筛查手段,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着重大意义。《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将PSA≥4 μg/L定义为异常值。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建议进行每2年1次的随访;当受试者PSA≥4 μg/L时,应及时通知到受试者本人或家属,并建议受试者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

叶定伟教授建议:“50岁以上老年男性应该每两年做一次PSA筛查,家族史人群应从45岁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筛查,40岁时PSA水平不应大于1,如果PSA水平大于1或者有BRCA2胚系突变者亦应从45岁开始筛查。”

推广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守护父亲的健康

为了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医疗机构正积极推动提升PSA筛查覆盖率,力求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筛查流程,实现前列腺癌的早诊早治。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领衔编著了中国首部《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将“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社区服务站”模式推广至全国。

叶定伟教授进一步分析称:“目前有三种路径提升PSA筛查覆盖率。一是通过社区网络普及,宁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他们在实施筛查后,迅速完成了56万次检测,使手术量急剧增长了10倍,从原来的五六十例增至五六百例。二是偶发性筛查的病例数也逐渐增多,即超过50岁的患者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泌尿外科医生会对其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大量患者通过被动筛查,即所谓的偶发性筛查,发现了前列腺癌。三是泌尿肿瘤学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了老百姓的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会到医院进行检查,这也让医生发现了更多的病例。”

但PSA筛查存在假阳性率高、还需穿刺确诊等缺点,我国前列腺癌初筛阳性人群最终完成专业诊治,特别是前列腺穿刺的比例不到3成。针对这一现状,为解决筛查准确效率低的难题,叶定伟教授团队率先从“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准确率”入手 ,开发出前列腺癌精准早筛“复旦模型”,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从单纯基于PSA筛查的52%提高到了74.5%。

叶定伟教授表达了对前列腺癌诊治的期望:“对于前列腺癌的防治应该更加注重精准和全程化理念。通过多重手段以及多方共同发力,未来可能使中国的前列腺癌总体生存率得以明显的提升。”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