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卷 首

加快推进遥感水利业务应用

赋能水利新质生产力

◇黄诗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水利部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实到水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水利新质生产力增强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遥感技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作为新型对地观测手段,遥感技术具备宏观、快速、动态、经济等优势,可实现对地球表面大范围、全天候、高精度的动态监测,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卫星遥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2010年以来,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实施,高分系列卫星发射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同时我国民用商业遥感卫星也蓬勃发展,北京系列、珠海系列、高景系列、吉林系列等商业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运营。我国遥感卫星已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卫星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航空遥感方面,飞机、飞艇、气球等遥感平台均有较快发展。尤其无人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带动了无人机遥感突飞猛进,多平台(固定翼、旋翼、直升机等)、多载荷(光学相机、热红外相机、SAR、Lidar等)无人机方兴未艾。我国生产的无人机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水利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目前遥感技术已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河湖监管、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防洪方面,卫星遥感及无人机遥感已成为快速了解灾情、客观评估损失的强有力手段,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以及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旱方面,基于卫星遥感开发的旱情监测系统,已实现大范围旱情的定期监测;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卫星遥感广泛应用于重要水源地水体监测与蓄水量估算、水功能区水质参数反演以及灌溉面积和农业用水监测等;在水土保持方面,遥感技术是土壤侵蚀监测、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三大业务的支撑技术;在河湖监管方面,卫星和无人机已成为河湖水域岸线日常监测不可或缺的工具。

水利部已明确将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实施措施,其首要任务就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2024年6月3日至4日,水利部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召开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李国英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要以建设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为抓手,全力打通束缚水文现代化的堵点卡点,促进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遥感水利应用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也是走向全面业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当前应加快推进水利遥感业务化应用,开展遥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水利业务深度融合,赋能智慧水利,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 次

特别关注

1 遥感技术赋能智慧水利:问题、挑战与建议

吴一戎

9 卫星遥感水利应用进展与展望

蔡阳,崔倩

17 遥感技术新进展赋能水利行业应用

李纪人,马建威,孙亚勇

专题论述

21 水土保持遥感应用成效与展望

莫沫

26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防御中的前沿应用与面临挑战

孟令奎

33 卫星遥感赋能旱情监测:进展与展望

黄诗峰,孙营伟

38 水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吴太夏,夏可,刘翼遥等

45 利用重力卫星监测区域地下水储量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响应

潘云,陈文泽,张翀

52 江苏省河湖动态遥感监测探索与实践

王冬梅,石一凡,王轶虹

技术探讨

56 遥感大数据赋能青藏高原陆表水体空间分布信息认知

何国金,郑铠沅,杨瑞清等

67 水循环关键要素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崔要奎

责编 | 张瑜洪

排版设计 | 赵墨

校对 | 王慧

审核 | 轩玮

监制 | 赵洪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