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成熟民主制度的标志是视选举为平常之事,但这种情形在魏玛共和国的历次选举中从未出现过。相反,选战期间在德国的许多地方,外墙和广告栏的每一处空隙似乎都贴满了海报,每扇窗户都挂着标语,每栋建筑都涂上了此政党或彼政党的标志色。这远远超出了有些人所说的在战争以前的岁月里促使选民去投票的那种责任感,社会或政治领域似乎无处免于政治化。”
01.

面对着德意志的崛起和自己内部的衰败,身为英帝国首相的张伯伦实际上做好了自己的战略规划,那就是尽量不让帝国率先加入到战场,尽量不让自己和德国产生什么冲突,德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张,但是要在英帝国引导的方向上进行扩张,这个方向就是在东欧,德国可以尽情向东欧地区扩张,最好和苏联最终发生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六甲海峡

对于远东地区的英帝国利益,张伯伦的想法也差不多,就是让帝国防守住马六甲海峡,至于海峡以东的事务,这些大国尽可以打个天翻地覆,英帝国也乐于坐山观虎斗,一场纵横整个欧亚大陆的绥靖政策也可以说是绥靖阴谋就这样开始了。

这次战略如果深究起来,其实不可谓不巧妙,不可谓不让人拍案叫绝,可以在最低成本的情况下让垂垂老矣的英帝国守护住最大的利益,可以说张伯伦内阁作为整个帝国的掌舵人已经是殚精竭虑,机关算尽了,而且张伯伦对自己的战略规划也是自信满满,还希望给其他的国家在战略规划上好好地上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伦剧照

因为张博伦这个时候已经认为英帝国立于了不败之地,但是张伯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忽略了一个缺陷,就是整个战略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可是只有一点,那就是这个战略本身的基础并不牢靠。

张伯伦想要让苏联去制衡住野心勃勃的德国,首先,在想法上这个想法没有什么错误,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张伯伦意识到对于英帝国来说,自己本身就陷入到了博弈的困境之中,整个大英帝国已经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巨人,想要寻求破局的方法,那么就需要从外部去寻找方向。

02.

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对象选择正确,希望可以利用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冲突来为大英帝国解套的这个想法也是非常高明的,可以说是天才的想法,但是这一整套战略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管是苏联还是德国,都是野心勃勃的强大力量。在这个时候,德国人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痛中恢复过来,但是复仇雪耻的欲望让他们一刻也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而且新元首的扩张政策已经是图穷匕首见,他把整个德意志全部绑在了战车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旧照

反观另一边的苏联,经历了十月革命之后,曾经的沙俄帝国摇身一变变成了苏联,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苏联实际上是站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对立面,为了存活下去,苏联人必须发愤图强,自立自强,这样的两个国家会跟随着英帝国的意志,心甘情愿地作为一个提线木偶吗?

忽视了德国和苏联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志是张伯伦整个大战略的最大缺陷,当然了,我们现在这样说难免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我们还是看一看张伯伦内阁的所作所为,张伯伦内阁的“绥靖政策”很快在慕尼黑会议中达到了巅峰。后来我们把这次会议称之为慕尼黑阴谋,这个阴谋其实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张伯伦,张伯伦为了这次慕尼黑阴谋可谓是机关算尽,殚精竭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尼黑会议旧照

张伯伦非常刻意地把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蓄势待发之中的大国派出在了慕尼黑会议之外,在所有这些参加会议的国家当中,英帝国的实力和话语权毫无疑问是最强的,这就形成了一次英帝国主导之下的和会,英帝国、德国、法国还有意大利的协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英国人可以说是协调有度,让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获得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他们让意大利的元首墨索里尼获得了最想要获取的声望和荣誉,有了这些声望,墨索里尼就相当于拥有了政治资本,就更加可以在国内的政治舞台上大杀四方了,而德国获取了最为实际的利益,这也是希特勒最想要的东西。

03.

希特勒无疑是一个欺诈大师,他知道张伯伦在玩儿平衡球的游戏,他也知道张伯伦和英帝国究竟想听他说什么话,那就是“德国在欧洲不会再提出其他的领土要求”,只要他说了这句话,德国就会获得领土,而张伯伦也可以回到英帝国交差了,希特勒果然说出了这句自己根本就没想过实现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当选总理(旧照)

张伯伦看到德国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其实也没有相信,但是在张伯伦的内心之中,只要是德国人不朝着英帝国的方向进行扩张,那么对于英国人来说无疑就是“一个时代的和平”,法国虽然说对于会议期间诡异的气氛将信将疑,但是法国也知道自己的角色就是一个中人保人,忠厚长者,自己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只是在这把这场戏演好就行了,万一德国真的言而有信,自己也乐得一个安宁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伦旧照

也许曾经真的有那么一个短暂的瞬间,尤其是张伯伦从飞机的悬梯上缓缓走下,回到了英帝国的土地上的时候,可能他会回忆起自己的这一次慕尼黑之旅,虽然有一些短暂,但是足够让他刻骨铭心,因为这一次会议让他第一次产生了自己真的是帝国的救世主这样的想法,可是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这个老人,历史让他成为了救世主,只不过这一切都太短了一些。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丘吉尔回忆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