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陆梓涵

看完这篇择校西政的推荐文你只会想得更清楚:“西政必报!”

01

西政校友会

先聊聊就读西政,即刻与长期都能体验到的校友情。西政的校友会遍布全国,团结力好,组织性强,服务十分到位。从学校陆续送达录取通知书起,各地校友会就紧锣密鼓筹办“新生见面会”,一般在八月举行,届时在校的师兄师姐会给新生介绍校园,从入学报道到路线地貌,从选课上课到社团活动,从食堂外卖到家乡味道,诸如此类的“入学初障碍”在踏足重庆前便得以扫清。

而当你毕业,选择离开重庆,无论去到哪里,西政的校友会又会像迎接初入大学的你那般,给予初入社会的你切实帮助。比方我之前找工作,面试律师助理,我的简历就是师姐帮我检查修改的;到我入职工作,和其他律师团队有交集,时常遇到同行的师兄师姐;工作之余,校友会也组织活动,球类竞技、徒步踏青、读书分享会等等,也有节日专题,比如前些天端午节,广东校友会组龙舟队参加比赛。“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这是父母对游子温柔的牵挂,“出门在外互相关照”,这是我上学到毕业直至现在,一直能体会到的同校情谊。

‍02

西政教育观 ‍

校友情重的特色和这所大学坚持的教学观分不开,后者也是我想聊的第二点,西政重视学生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还重视“售后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她是真诚而务实的。

举个侧面的例子,西政本科毕业实习不是在大四,而是在大二第二学期结束后,这般安排好处不少。时间排布上,既错开毕业论文和答辩,也腾出时间给考研升学或者打工创业,都是毕业关口耗神耗时的板块,更别说法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还有法考的仗要打;技能觉醒上,大二结束的节点正是大学半场的过渡部,通过实习去发掘、去点亮、去验证自己的技能点,或有拨云见日之效,然后经过调试,再开启大三大四下半场,事半功倍。有的人会说,自己一早想好要选择的道路,至少知道自己不想选择什么,何时实习是小事,不过我认为天赋有无、是否擅长、喜不喜欢都需要实践验证,事实时而超出理论时而超出想象,而安排在大二结束正赶上实践验证的好时机。

去年十一月,王利明、王泽鉴、杨立新三位民法大拿到西政开讲座,学生热情高涨,会场内连过道都塞满了人。今年四月罗翔老师来开讲座,学校吸取之前的经验,为了学生更好地同步参与,除了主会场,另开五个场所同步演播讲座现场,回应学生们的听课热情。

之前有篇蛮火的推文,说的是“一所有售后服务的大学”,正是在说西政给所有毕业生的礼物是“可以进入图书馆电子资源系统”的校友云卡,终身都可以登录学校图书馆,远程使用知网、法信、北大法宝等等数据库,要知道自购数据库价格不菲,是一笔每年都要花在刀刃上的费用。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是校园内的成长,她亦关心那些与未来有关的日子。

‍03

转专业政策 ‍

三是关于录取和转专业,一些关系到“服从调剂”的勾打不打的考虑点。西政的省外招生人数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广东省,也可说是我当初将西政填在志愿第一栏的原因之一。如若服从调剂,又没能直接去到心仪的专业,或是学着学着发现自己其实另有所爱,不慌,西政的转专业政策蛮符合人情的。

要想提出转专业申请,看的是期末考成绩,要求大一第一学期排名前20%、第二学期排名前10%,排名的坐标系是本学院、本年级,不是放诸全校所有大一学生一起比较,也就是说,学生一共有两次申请机会,第一回没抓住,或者还没想好,等到第二学期,等到年级里那些成绩竞争力比较强势的同学都转出去了,也还有一次申请机会。成绩排名达标即拥有入场券,后续是否通过、如何考核,由接收申请的学院具体负责。

看到“后续”之后的话也不用着急怎么一关又一关的,本人就是大一转到法学专业的,发自肺腑说一句,关键还是第一学期期末排名,因为大多数申请转出的去向是法学专业,而西政一共有六大法学院,学院多,接收转入的名额总量就多,每个法学院基本接收几十名,最终总量是以百计的,再除去受限制不能转专业的,如提前批、特长生、专业定向生等,竞争压力比想象的小。而不同法学院共用同套本科生培养方案,没有课程设置上的开小灶,申请哪个法学院都上一样的课。如果“逆向”行车,不随大流,申请转入非法学专业,那竞争压力又是大大的削弱。

04

多文化体验

四来关于地域选择,这点是有些主观在的。出省读书是我打小就计划的,因为难得一段恰好的时光,可以从头认识一座城市,不用行色匆匆,不用考虑下个月房租。如果要选,我会选和生我育我的家乡具有文化差异又个性十足的城市,历史底蕴浓厚加分,风光引人入胜再加分,于是重庆攀上我的心尖。

说回一些对未来执业“有用”的,既是奔着政法院校而来,想必心中有番美丽羞涩的法学梦,但无论之后从业是进入公检法,还是律师、法务,多文化的碰撞总是无法避免的,既有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也有不同文化的事与事,人事交织,文化各异。如何让碰撞落地而不是撞出冲突,与处事方式有关,自然可以来自“文化差异的应对处理”经验,而来到一座不同以往地域文化的城市读书、生活,是我认为能够积累“文化差异应对处理”经验、进而触类旁通至执业工作的有效路径,是一条无需刻意便萦绕大学生活的顺便的路径。

记得一位法院的很有资历的大师兄谈法官应当具备的技能之一,便是能和律师良好相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法官的工作旨在化解矛盾冲突,现下案件当事人的冲突还没解决,又在案外和律师产生新冲突,实在汗颜,其实换到律师或者其他法律职业也一样,矛盾冲突和法律的关系是如此紧密,而一场长达四年的多维冲突应对学习或可经由一纸高考志愿填报来实现。

05

核心竞争力

至于学校的学科力量、师资配置、交流访学、特色实验班课程、各类专项竞赛等,我没有学校官号介绍得专业,我的表达力只会束缚实际水平,有兴趣的各位可以移步浏览。说实话,若以分数论院校,同档的诸校可以说在支持法学学习的条件上,属于伯与仲,旗与鼓,各有千秋的关系,那么,择校时还应关注什么呢?除了上述所列四点有关人情、宗旨、技术、特色上的考量,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是秉性,核心竞争力是西政这所大学厚德重法的秉性。这是务虚的方面,无法立即在眼前量化,似乎也无法直接在个人身上开花结果,然而听着“孟母三迁”故事长大的我们一定知道环境的影响,影响真实存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之于人,不在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不在瞬息得失浮潜升降,在于勇气,在于批判,在于厚道,在于慈悲,在于是否拥有培养代代学子优良秉性的土壤。

这番感触与个人经历有关,至今日我只能称“触”,妄敢称“悟”。即使小学我就对法学心驰神往了,但现下“刑辩律师”从种子到发芽不是春耕秋收的故事,职志的树立和购物讲究性价比不一样,于我也不是说干就干的感召,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验证,换成词就是“迷茫”,我的迷茫给了西政,西政给迷茫的我以启示,有的启示务实,有的务虚,有的消化了写在上边了,也有的唠叨给别人听了,也有的需要蓦然回首,才能穿回那些在西政的日子去心领神会。

写到这里即将完稿,我发现官号新发的推文《西南政法大学: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成熟的稻穗总是弯着腰,她还如当初我景仰的样子。

最后祝各位考生心想事成!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梓涵

本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曾在某沿海地级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实习。加入叶东杭律师团队后,参与多起刑案办理,包括刑事辩护、刑事控告、刑事合规等。数起经办案件取得不起诉、撤回案件、缓刑、无期改判有期等成果。除办案工作外,在团队内分管案件管理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