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稻田水满时,又见插秧景。近日,在横山区响水镇黑峁墩村水田里,农户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机器均匀地插入田中,随着插秧机的缓缓推进,一会儿工夫,稻田间绿意盎然。插秧结束后,即可在稻田投放蟹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渔综合种养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横山区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同稻渔综合种养培育相结合,通过科技支撑,逐步转变过去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转而发展稻田养蟹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稻”路。2023年,全区稻蟹综合种养面积4万多亩,稻蟹综合产值1.6亿多元。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不仅能够收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的效果,而且对优化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多重功效。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过程中,横山区有效带动了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不同性质经营主体从事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响水镇驼燕沟村是榆林最早发展稻蟹综合种养的村子。近日,横山区林博源种养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该村稻田里投放蟹苗,数以百计的蟹苗成功“入住”稻田。合作社负责人乔建兵说,以前都是单一种水稻,一亩地收益400至600元左右,但是养殖螃蟹后,每亩收入能达12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是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稻田养蟹充分利用了稻田水域的生产力,将其转化为河蟹产量,与传统单纯种植水稻相比,既降低了成本支出,又促进了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田养蟹要求水稻栽培与河蟹养殖技术相配套,清田施肥、放苗密度、水草培植等每个环节的技术含“新”量都不可忽视。对此,横山区加强技术服务支撑,依托水产养殖推广体系和企业人才队伍,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良种选育繁育、种养殖管理等关键环节,做好技术服务保障工作,促进综合效益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能带来更高的效率,让产业发展更可持续。目前,横山区在保证本地蟹种需求的前提下,向辽宁、内蒙古、宁夏和省内安康、汉中等地输出蟹种。

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郭宏强说:“今年横山和上海、新疆签订了150万元蟹种订单,有效拉动了群众稻田养蟹的积极性。下一步,横山区将在稻田亩产上提质增效,通过水质调控提高螃蟹品质和产量,提高群众的养殖效益。”

记者 陈静仁 戴榕梓

编辑 叶蕊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