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理论里面,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也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非常擅长雕刻,经由他雕刻的事物都栩栩如生。但是他的母亲抛弃了她的爱人,这让皮格马利翁对爱情失望了。受母亲的影响,皮格马利翁决定终身不娶,且不再雕刻女人的雕像。

有一天,皮格马利翁想用一块象牙雕刻一个抛掷铁饼、肌肉丰满的年轻男人,但雕刻出来的却是他梦中出现过的少女。

他深信这种行为不受控制是上天的指引,于是抛开成见继续雕刻,最终皮格马利翁雕刻出一尊婀娜多姿的少女雕像,并且认为她的美貌胜过世上所有的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格马利翁从来没有如此喜爱过自己的作品,为此他全心全意地将少女雕像当成一个有情感的人而深深地珍爱着她。

他向爱神阿佛洛狄忒真诚祈求,希望能够得到如少女雕像一般的妻子,爱神恩准了他的祈求,将这尊雕像变成了真正的少女,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后来皮格马利翁因为执着而求得神迹这一故事,被人们加以引申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只要真心期望,对某件事情执着坚持,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涵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揭示了“为什么得不到就是最好的说法”。这里面的背后,潜藏着人的潜意识以及内心的需求,越是得不到的,越能证明其内心拥有着对这份情感、关系的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强烈的愿景,促使人会产生皮格马利翁的效应。

正因为得不到,内心存在遗憾,于是会拼命追求,试图通过某种慰藉来达到存在的目的。看似表面无法获得或者得不到了,也不能掩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有就是人对情感的回避以及合理化表现。

生活中大家仔细观察爱情,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的人容易口是心非,明明很喜欢对方,但是嘴上却说“我不爱他了,我不喜欢他”。

一旦真的失去,又会萎靡不振,陷入情绪低落、痛苦的状态里。

有人劝他忘了前任,不要再想着和前任复合了,他们仍然会执迷不悟,宁可追求得不到的爱情,也不愿意去寻找新的对象。

每个人得不到的背后,也许都会有隐藏的防御心理在里面,这种纠结痛苦的心态,会使一些人言不由衷,在爱情里深陷痛苦而无法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得不到的会是最好,实际上也是“自我逃避”和没有成长的做法,过于执念使自己的情感陷入了停滞。

所以面对感情,有时候我们还得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情感才是自己想要的”,如何去追求和选择的过程。

执着固然是好事,坚持追求也会体现一个人专一的情感,但是过犹不及,凡事都不能太过。要是陷入得不到的痛苦里,沉浸在过往的失败中无法挣脱,那么人也很难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