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鲜敢

进藏240天,跋山涉水,累计调查滑坡400多个,取样重量超1000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藏240天,跋山涉水,累计调查滑坡400多个,取样重量超1000公斤……

“目前,正在开展山南地区滑坡隐患点识别与野外调查验证对比,厘清山南地区滑坡发育规律。”随着科考笔记本一页一页翻开,胡明毅教授将其中记录一一给记者介绍道。

胡明毅教授是长江大学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由他领衔的这支科研团队致力于西藏滑坡灾害调查,为建立健全西藏地质灾害防灾救灾体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资料显示,西藏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孕灾因素最多,耦合机理最复杂,波及范围最广,国际影响最大。“作为地质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雪域高原防灾减灾尽力,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胡明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直在路上。”说起团队的科研历程,团队成员温韬老师用这么一句话概括。他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是搞清楚地质现状及灾害隐患,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调查之路是艰辛坎坷、充满挑战的,与平原地区迥异的环境、气候,高原反应,强烈的紫外线、矿化度过高的水质,以及在野外工作无法保证的饮食与作息……在海拔4000米的拉岗村滑坡取样时,道路十分艰险,虽因缺氧举步维艰,但团队成员坚持一步步向上,直到爬上高山滑坡成功取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中,还有很多年轻的身影,贾文君同学细心记录每个滑坡点的信息,撰写工作日志;郭威同学负责采样和岩石样品运输,在高山峡谷间,每每扛起近50公斤的岩样往返数趟……在加查县调查时,由于滑坡点周围没有水源,同学们轮番从滑坡脚下的小溪取水,再爬到离地面30米的滑坡上部开展现场原位注水渗透实验。“用双脚丈量高原滑坡,用真实数据反应滑坡体征。这一路,辛苦,却无悔。”王熠辉同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胡明毅教授介绍,根据团队首次开展了不同密度、不同颗粒级配、不同含水量下山南地区典型碎块石土大直剪试验,厘清了颗粒破碎率和分形规律,揭示了碎块石土剪胀机制;提出了机理与数据双驱动的高寒山区滑坡多场信息模拟方法和关键参数反演方法,为准确高效再现滑坡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种可靠途径。

“为山南地区滑坡防治与应急预警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我们将一直在路上。”展望地质灾害研究之路,胡明毅教授充满信心。(通讯员: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