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网络上与人意见不合、言语冲突,迎来的可能不只是网上骂战,还有可能是个人信息被网络曝光乃至随之而来的大量信息骚扰、无端辱骂……上述系列操作被称为“开盒挂人”。据央广网报道,一种相较于“人肉搜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暴力行为“开盒挂人”,正呈现出产业化的特征,亟待整治。

据央视新闻消息,杭州警方最近破获的一起“网络开盒”案件中,有一百多名受害者是网络主播。一名“开盒者”在清明节时去“被开盒者”家附近焚烧对方照片,并做成视频在网上发布。“开盒者”们所谓的“作战方案”上面赫然称要开盒取乐。在“开盒者”肆意网暴伤人的情形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公众人物,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一些暴力行为甚至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如有的受害人就收到过陌生人寄来的装有化学品的快递。

相比过去网络曝光个人信息的行为,“开盒挂人”的危害更大,性质也更为恶劣。“开盒挂人”呈现出精准性、组织性、长期性等特征。网暴开始前,一般加害者会购买他人隐私信息,在精准掌握他人身份信息后实施精准打击;不同于传统网暴零散的点对点式攻击,加害者往往不亲自下场,而是组织煽动其他无关网民进行攻击;同时,此类网暴伤害不是简单的一次性伤害,可能是长期的私信骚扰、网上攻击、账号恶意虚假举报等。

对这样的网络“黑产”,必须零容忍。近期,中央网信办开始重点打击社交、短视频、直播等重点平台中的“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随着治理的深入,施暴者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每个网民都应当清楚“开盒挂人”这一网暴行为的违法本质,守住遵纪守法的红线,切实规范自身行为。

铲断“开盒挂人”黑产仅靠网民自觉是不够的,首先要从源头切断产业链。相关政府部门、执法机关要严查个人信息泄露和倒卖,重点打击“开盒”背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和倒卖灰产,加强对快递、运营商、银行等公民个人信息较为集中的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力度,把好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第一道关。

整治“开盒挂人”,平台也要守土有责。平台掌握了海量用户信息,不仅要用技术手段筑牢安全屏障,防止不法分子盗取个人隐私信息,散布作恶。还要及时清理恶意带节奏,煽动群体对立、放大群体矛盾等违规内容,对于明知故犯的账号运营者予以禁言、封号等惩罚。推广“一键防骚扰”等隐私保护和免打扰功能,并畅通一键举报渠道,加强平台自治。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对履责不力的网络平台,该约谈的约谈,该追责的追责,倒逼平台尽职尽责。

一个正常的网络空间不容肆意网暴他人的不正之风蔓延。“开盒挂人”的出现,提醒网暴及其相关的黑产也在“进化”,相应的治理同样需要及时升级。把好隐私安全第一道关,打出整治“组合拳”,才能斩断“开盒挂人”黑产,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生态,让公民在网络空间拥有安全感。

特约评论员 焦杨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