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6期内容

从日均数十万的人员来往到规则衔接,从口岸开放到资金技术流动,从软硬联通到民心相通,从交流互访到共建共享……深港两地正在形成深度交融的双城故事。如今,两地都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发挥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文化视角看,隔河而望的深圳与香港两大特区都根植于岭南大地,450多年前两地同属新安县治。数百年来,深港同胞在这片土地上一同耕稼陶渔、一同保家卫国抵御外敌、一同革故鼎新,开创并守护美好的家园。两地至今仍留存着不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风雨同舟的历史印记,是真正的“一家人,一家亲”。

同一座古城,诉说深港同源历史

深圳闹市区,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城中之城”——南头古城。古城巍巍,从车水马龙的街市步入,穿过明代的城门拾级而上,斑驳的城墙讲述着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公元1573年,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了新安县,并设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事实上,从地方行政沿革上溯源,自有行政建制以来直至近代,深港一直属同一个行政区。

南头古城一直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向香港传播、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文化之源、人文精神之根。2022年8月,香港深圳青年总会、香港青年联会、澳门深圳经济文化促进会等25家港澳团体在深圳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国情深睇验”研学之旅。第一站就选择回溯深港同根同源的发源地南头古城。

4月22日,深圳,大湾区访问团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带队参观南头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2日,深圳,大湾区访问团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带队参观南头古城

如今,焕发生机的南头古城里,南头精品文物展、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器展、精品牌匾展、文物修缮工艺工作室、沉浸式南头历史互动体验展厅、港澳同源文化展等,不仅多维度展现了南头古城、“新安县里”的历史文化,让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重现,还汇聚了大湾区现代文化、艺术、设计、创意资源,丰富了深港同源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深港隔河相望,共同的历史、文脉和语言的浸润,让两地居民加速流动,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来到深圳工作生活。香港青年谢珊琳在南头古城主理着一家名叫MORIEGelato的意式手工冰淇淋专门店,她说:“我早就听父辈聊起南头是很多香港人的根,退休后要回到这个地方生活,我也喜欢这个友好而又创新的社区,所以就决定加入这个大家庭。”

同一个名字,唤醒相同的历史记忆

一河之隔的深港两地,山水相依,文化同源,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常会遇到两地“撞地名”的现象:车公庙、鲤鱼门、葵涌、西贡……同名的村落、宗祠、古庙,显示着两地同承一脉的文化符号,诠释着两地文脉相通、亲缘相袭的历史文化故事。

“车公”作为传统民间信仰,在深港两地信众甚广。据说,位于香港沙田的车公庙是为了纪念南宋将军车大元帅所建,他因平定江南之乱有功获封元帅,南宋末年元军入侵时,车公护驾宋帝南逃至香港。深圳的车公庙庙宇建筑已不复存在,但车公庙作为地名和地铁站名留存下来。

如今的车公庙是深圳人公认的“不夜城”,这里食肆林立、酒吧集聚,越夜越精彩。在此开店20多年的老字号润生堂糖水铺老板陈国珠告诉半月谈记者,最高峰时开有13家分店,很多香港客人会专程来店里喝糖水。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同或相似地名的周遭环境,在两地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情,也构成了深港间有趣的文化现象。

深圳大鹏半岛隐藏着一座靠山面海、古朴宁静的客家古村落——西贡村。据当地村民介绍,20多年前,西贡村的村民前往香港购买麒麟舞装备,认识了一位制作麒麟的香港西贡村民。当他得知深圳也有村落叫西贡时,甚觉有缘,当下半买半送,还额外赠予一只麒麟。如今,西贡村麒麟队还保留着不少香港西贡友人送来的锣、鼓、镲和麒麟。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麒麟舞也见证了两地友好往来的历史。

 2024年2月10日,香港,大年初一,众多市民来车公庙上香,祈祷来年事事顺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2月10日,香港,大年初一,众多市民来车公庙上香,祈祷来年事事顺遂。

除了相同的地名,深港两地存留至今的共同历史印记,还包括文物古迹、宗祠家庙、民俗非遗、族谱史料、口传心授的故事等。深圳博物馆原馆长、文史研究专家杨耀林告诉半月谈记者,常说深港“血脉相连”,最鲜明的就体现在两地不少姓氏都来自同一个宗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深圳、香港、东莞三地合祠的信国公文天祥祠,祠堂就在深圳南头古城中,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修建的。如今文天祥的后裔开枝散叶,香港新界新田、泰坑村,深圳宝安区松岗街道报美、岭下、山门、山尾村,福永街道上头田、潭头村,福田街道岗厦村,东莞长安镇涌头村、海南省万宁市等地,都繁衍成文氏旺族。杨耀林说,翻开深港宗族姓氏的族谱,至少有五六十个姓氏都是同宗同源、同语同俗的。

深港两地不断出土的文物,也无声地记录着两地同根同源的历史,这一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史前时期的“咸头岭文化”。杨耀林表示,两地同声相应、同气连枝、同行携手,共同找寻历史记忆,可以唤起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传承同根文化,讲好深港双城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历史学家、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为了更好地梳理香港的文化源头,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刘智鹏开始全面深入研究新安县的发展由来。在研究过程中,刘智鹏认识到深港同宗同源,与华南的其他地区同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构建人文湾区、增进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深港民众更深入地了解两地同根同源的历史,讲好独一无二的深港“双城故事”,近年来深港两地相继出版了《嘉庆新安县志》《南山掌故》《港深地名故事》《藏在地名里的香港》等书籍,举办“港深地名故事”文化展,讲述相同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尽管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但相同的历史和文化根基仍是通向深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长邓清河透露,近年来,暑假期间都会有香港学生住宿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参观腾讯,游玩大小梅沙。“未来,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将继续以传承乡情为使命,充分发挥联系深港两地的桥梁纽带作用,尽力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举办各类覆盖面广、高层次、高品质的深港交流活动,希望能推动更多香港同胞尤其是香港青年一代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邓清河说。

作为年青一代企业家,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副主席蚁龙长年在深港两地工作和生活,“我早就把两座城市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他认为,深圳可以考虑搭建“一站式深港青年交流服务对接平台”,给予双方直接、便利、自由的对接窗口。同时,进一步促进深港两地青年在创业合作、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入交流,让两地青年有机会彼此了解,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创业梦想。

半月谈记者:李晓玲 / 编辑:尤立

责编:褚孝鹏 / 校对:张子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