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举世为之震动,国内外华人深感悲痛。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缅怀和追思活动也相继展开,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即为其中之一。

经过一系列的会议以及准备活动,1976年11月,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工作正式展开。经过为期六个月的紧张的工作,1977年5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完工,此时距离毛主席去世已经过去了足足八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无数的民众千里迢迢来北京悼念毛主席。看到玻璃棺中面色红润的毛主席,无数人现场悲伤痛哭,直至昏厥。

很多人在悼念了毛主席之后,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毛主席逝世了这么久,为什么遗容为何至今面色红润?直到多年后,当年处理毛主席身后事的内部人员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

1976年是毛主席最难熬的一年,那年一月八日,周恩来去世;几个月之后,朱老总也突然去世了。毛主席曾经的两个至交好友,先后去世,他内心的悲伤,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精神上的崩溃再加上身体的疾病,让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周围人的悉心照料下,毛主席的身体虽然谈不上有多好,却也没有再恶化。

然而,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不但使超过二十四万名中国人丧生,也直接击垮了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震发生时,毛主席正在卧室沉睡。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得中南海的居所剧烈摇晃,墙体破裂,房梁发出刺耳的吱吱声。工作人员紧急唤醒毛主席,然而由于毛主席服用了安眠药,意识尚无法立刻恢复。工作人员只得搀扶着毛主席,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带。

过后,毛主席清醒后,抓紧找来了华国锋,华国锋告诉毛主席此次地震波及了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区,属于特大型地震,而且发生时间为半夜,恐伤亡人数难以估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顿时捂住胸口,他感觉口腔鼻腔涌上来了血沫,他强忍住口腔中的血腥气,告诉华国锋,让华国锋抓紧前去灾区,不遗余力拯救受灾群众。

在知道唐山死亡人数达到24万,毛主席捏着电报嚎啕大哭,他一方面是心疼这些受灾民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不能亲自到唐山而懊悔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毛主席因为白内障、大叶性肺炎、冠心病、肺心病等疾病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每天都要经受病痛的折磨,医生已经明确地告诉他了,如果想要身体好受些,不能再劳累办公了。

但毛主席却听不进去,他脑子里都是唐山受灾的民众,他每天都要坐起来看来自唐山方面的文件,直到临终前,他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还是唐山灾民的安置工作的相关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浑身插满了管子,他依旧记挂着灾区的民众,直到身边人跟他说唐山安置工作进行的很好时,毛主席才终于放心。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但若没有这一系列的噩耗,或许毛主席的晚年会更平和更安详,也不至于也不至于这样痛苦、这样突然地撒手人寰……

而毛主席逝世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毛主席的身后事该怎么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以前,毛主席在与身边秘书等亲密友人谈及身后事时,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他坚信人生终有一死,一切皆为过眼云烟。毛主席表示,在自己离世后,他希望能够将遗体进行火化,不希望过多地耗费资源在安置自己的遗体上。

毛主席期望将自己火化后的骨灰撒到长江之中,伴随着江水的波涛,永伴我国壮美河山。他渴望见证在没有自己参与的情况下,中国发展和前进的脚步。

然而,面对毛主席的遗容,当时的领导人陷入了两难境地。毛主席并非仅仅是一个个体,他象征着中国的未来与希望。而且,当时的民众都不同意将毛主席火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建议用水晶棺保存他的遗体,就像苏联的列宁、越南的胡志明一样。一些人还在坚持对毛主席的遗愿的尊重,声称孙中山的遗骸没有被保留下来,而且中国还没有能力建造一口水晶棺

争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酷暑难耐,毛主席的遗体不能等,华国锋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敲定之后,高层也没有再讨论要不要保留,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水晶棺以及毛主席纪念馆的建设上。然而,遗体处理并非易事。遗体防腐、安置、妥善保存,这些都是问题。

毛主席的遗体处理

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当时中国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医学科学院的徐静身上。在毛主席去世后,中南海就紧急召集了刘湘屏和徐静,让他们保存好毛主席的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强忍着悲痛接下了任务,他们想为毛主席做最后一件事。当晚,他们就在一间低温房中见到了毛主席,当时为了不让毛主席的遗体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就将遗体进行了初步的处理,放到了低温房间中。

在确认过遗体的状态后,二人紧急前往了医科院。因为九月份的北京,温度还是不低的,遗体的处理必须尽快。于是二人急忙在医科院召开了会议,商讨毛主席遗体防腐的问题。当时的毛主席的遗体经过了简单的防腐处理,时效仅仅能维持15天,今天他们必须商讨出能让毛主席遗体长期防腐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这场会议的还有精通解剖学的张炳常陈克栓,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吴阶平,他们决定在当晚就研究出毛主席遗体的处理方式。当晚他们几个人针对列宁的遗体处理案例以及马王堆女尸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最终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

经过一个通宵的讨论,在排除了类似于实验室样品的液态保存和会让尸体脱水变成木乃伊的气态保存之后,从马王堆女尸身上得到的启发,最终确定了一个以气态和液态结合,再加上特殊的提升和下降装置的保存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达到最好的结果,防护小组不惜一切代价,将填充的不活泼气体最终确定为,氧气阻隔率更是达到了100%。

在历经一整夜的深入探讨,排除液态保存和气态保存等方案后,受到马王堆女尸的启示,最终确立了一套结合气态与液态,并配备特殊升降装置的保存策略。为确保最佳成效,防护小组不惜投入一切资源,选用惰性气体氦气作为填充物,使氧气阻隔率达到了100%。

方案确定后,毛主席遗体保留的工程正式展开,这项工程就被命名为“一号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号任务”在当时属于绝密项目,直到20多年后,工程的细节才被逐步解密。当时这个项目整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毛主席的遗体保存,第二部分就是水晶棺的建造,第三部分是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

然而水晶棺和纪念堂的建造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这就需要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处理。

“遗体保护小组”的吴阶平在一篇名为《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回顾》的回忆录中写道:

虽然他以前也做过很多大的手术,给很多领导做过手术,但是这一次,他却没有以前那么有信心了。保存尸体的技术并不难,但是,要把尸体保存到能让人瞻仰的程度,既要让面部的颜色和容貌如同在世之时的样子,还要考虑到长时间的光照、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绝对是个很大的难题,因为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科学和技术体系来支持。每天他都不敢闭眼,心理压力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是毛主席的悼念仪式,这一天会场人员特别多、温度也高,幸而徐静等人提前一天在遗体中注射了防腐液,在对现场的温度、光线等进行了严格把控之后,这一天就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

但仅仅依靠防腐液是不够的,这只能保证遗体内部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继续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那么遗体的表面迟早会发生变化,但是水晶棺依旧在制作中,他们只能将毛主席的遗体放进一个巨大的钛合金容器中,这个容器的严密性自然没有水晶棺的效果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们只能分成三个小组,每天24小时对遗体进行监测,根据皮肤肤色的变化调节气体的比例。

在这期间,水晶棺的制造也是一波三折,但好在一年后,水晶棺终于竣工,其封闭性和严密性都十分符合要求,于是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了水晶棺中。在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毛主席的遗体随着水晶棺被安置在纪念堂中央供人瞻仰。

在这里,毛主席的遗体通过干湿法进行保存。遗体身着湿润的衣物,非裸露部位处于液态环境,面部等裸露部分则用气态进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保存方法旨在模拟逝者生前的生存环境,使遗体的外观更为真实,同时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低温导致的水汽凝结。

在每日的瞻仰结束后,遗体将通过升降装置降至特制的密封舱,然后送至无菌、无尘、恒温的地下保存室进行密封,并在保存过程中为遗体补充水分。

对于全体中国人民而言,毛主席不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信仰与期望的象征。岁月无法抹去他耀眼的光辉,即便历经百年、两百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依然高高飘扬之际,国人将永远铭记他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