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小意外给皮肤增加工作量:

骑电瓶车拐弯时想秀一把漂移结果摔了

下雨天穿洞洞鞋走太快导致“扑街”

自己踩到自己的鞋带摔了个“狗啃屎”

这些小意外带来的伤口,通常不会很大很严重,绝大多数人都是回家自行处理而不是去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那回家怎么处理呢?小亮掐指一算,90%的人应该只有消毒这一步骤,然后就晾着了,等着伤口自然风干结痂。

10%可能会在消毒后外涂保湿剂 (如凡士林)或软膏 (如红霉素软膏),让伤口保持湿润环境。

这两种伤口处理方法分别是干性愈合湿性愈合,各有优缺点,且对后续疤痕形成也有影响。

什么是干性愈合?

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保持干燥,或者用传统纱布包扎,等伤口慢慢结痂后自然脱落,这个恢复过程就是干性愈合。

老一辈常说的“伤口要透气”、“伤口不能碰水”、“伤口结痂就快好了”对应的就是干性愈合。

在医学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干性愈合占据主流位置,它不仅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常识,也是众多医护人员处理伤口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包图网)

但随着时间发展,人们发现这种疗法好像也不是毫无缺点,比如纱布容易粘连伤口,换药时会增加疼痛感;结痂时很痒,经常控制不住痂皮的手;对于较深的伤口,可能会有痂下感染等。

于是乎,处理伤口有了一种新的办法,湿性愈合

什么是湿性愈合?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湿性愈合的重点在于“湿”,但是这个“湿”不是让你把伤口泡在水里的“湿”, 而是使伤口部位保持湿润处于封闭的湿润环境中,愈合过程中几乎不会形成痂皮,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软膏、敷料等。

目前有不少研究证明湿性愈合的速度快于干性愈合,部分原因在于表皮细胞在敷料创造的湿润环境中更易迁移,伤口暴露于自身渗液也可能促进伤口愈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文献4)

而且湿性愈合的伤口疤痕比干性愈合不那么明显,可能是湿性愈合可以减轻炎症和增生,从而减少瘢痕。

一项在磨蚀性伤口模型对4种治疗方案 (软膏+敷料、软膏+纱布、仅敷料、仅纱布)进行个体内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有一组摄影图可以明显看出仅纱布组 (干性愈合)的疤痕最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文献2)

前三种是湿性愈合,都没有结痂,软膏+敷料组的疤痕最不明显,仅敷料组的疤痕稍差,但也比仅纱布组好一些。

在各种研究支持下,湿性愈合用得越来越多 (比如点阵激光术后护理)。但不是所有伤口都用湿性愈合,具体伤口具体分析,这是医护人员的专业范畴了。

湿性愈合要怎么做?

看到上面那张图一定会有小伙伴让小亮详细讲讲怎么做湿性愈合,毕竟生活中磕碰实在太多,留疤又不好看,想让疤痕尽可能不明显。

其实湿性愈合说简单也简单,大致步骤可以分为三步:用生理盐水冲洗涂软膏和/或敷料视情况换药。 (最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复杂也复杂,比如:什么时候涂软膏、涂什么软膏、涂软膏的量是多少、敷料选哪种、什么时候更换敷料、换敷料时要不要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换敷料后要不要重新涂软膏、哪种情况说明伤口快好了、如果伤口有渗液怎么办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必定在做湿性愈合过程中浮现出来,可别小看这些细节,一个不慎可能伤口愈合结果比干性愈合还差,已经有不少网友亲身踩过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如果要讲,就详细讲,否则容易误导大家。

小亮打算后续出一篇详细科普,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蹲蹲,点个在看+点赞,下次推送大数据就会提醒你啦。

〔参考文献〕

[1] David G Armstrong, DPM, MD, PhDAndrew J Meyr, DPM,Basic principles of wound management,UpToDate

[2] M. Kuhlmann, W. Wigger-Alberti, Y.v. Mackensen, M. Ebbinghaus, R. Williams, F. Krause-Kyora, R. Wolber,Wound h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wound healing ointment in an abrasive wound model: A randomised, intra-individual clinical investigation,Wound Medicine,Volume 24, Issue 1,2019,

[3] Liang Z, Lai P, Zhang J, Lai Q, He L. Impact of moist wound dressing on wound healing time: A meta-analysis. Int Wound J. 2023 Dec;20(10):4410-4421.

[4] 刘子怡,张旭娟,蔡子松,等.湿性愈合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23,13(04):534-541.DOI:10.19586/j.2095-2341.2023.0010.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4年06月14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划团队〕

策划/编辑:吉娜 责编:Yellow 审核:李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