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北大才子沈元被秘密逮捕,两年后被判处死刑,年仅3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4月,北京工人体育场押来了一个青年人,他在刑场上大喊,“我还有重大问题要交代!”只这句话,他又被带了回去。然而,第二天,他还是没能逃过这劫,命丧在枪口之下。

这个人便是北大曾经的高材生——沈元,他做了什么?为何会被执行枪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高材生

关于沈元有很多种说法,有说他是北大的高考状元,也有人说他1955年的全国文科状元,还有说他是文史类状元,总的来说,沈元是一个高材生。

他家境优越,父亲沈鹏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经是镇江县的县长,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跟着国民党军撤离到西南,并参与修建了滇缅公路。

沈元的表哥沈君山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台湾省“四大公子”之一。他的姑妈是美籍科学家。虽然沈元从小和父母分离,是被奶奶带大的,但他的生活环境比起大部分人来说是不错的,能受到优质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君山

沈元善于学习,对我国的古代史尤为感兴趣,在考入北大后,他选择了历史系,专攻秦汉史。他志向宏伟,曾经和同学们说“我们就是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

据资料显示,沈元曾综合了“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秦汉封建论”和“魏晋封建论”四种主要意见,提出了他自己的论点,让人耳目一新。

沈元还曾写过一篇汉武帝年谱,得到了我国历史学家邓广铭的赞赏,也由此被认为是全年级最好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寄予厚望的学生却因好奇心,被北大开除了学籍,沈元做了什么?

秘密译文

沈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史感兴趣,他对时事也非常关注。

1956年,国家刚出台了“双百”方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沈元却做了一件“坏事”,是什么呢?

沈元身为北大的高材生,他经常会到图书馆、阅览室里找资料。这年2月的一天,沈元照例来到了阅览室里看报、学习,他在众多报纸中找到了一份美国的《Daily Worker》(译为《工人日报》),上面刊登了赫鲁晓夫的一份秘密报告。

这份秘密报告的内容是,赫鲁晓夫在苏联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长篇的秘密报告,主要讲了斯大林主持的“苏联大清洗”。

这让沈元惊呆了,因为在他以往的认知里,斯大林的形象是正面、积极的,但“苏联大清洗”中约有68万人遭到枪杀,130万人被判刑,而这一切和斯大林都有关系。

这篇报道怎么就被沈元看见了呢?

当时,我国和苏联交好,国家对外语学习也没有具体的安排,很多人都选择了学习俄语,沈元也不例外。但他和别人有些不同,他中学时期就学过英语。

旁人哪怕看到了这份报纸,也会因为不懂英语而放下,但沈元是懂英语的,也就是说他是看得懂这篇报纸内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元看着这份报道久久不能回神,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什么呢?

沈元把这篇报道翻译成为中文,抄在了本子上,给同学们传阅。

有专家认为,沈元的做法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当时政策就鼓励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沈元事后和同学们讨论的也是如何做好一名“历史记录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首先,沈元翻译抄录的是一份来自美国的报纸,当时美苏争得不可开交,这篇来自美国的报道是否客观,无人能保证。其次,苏联和我国关系交好,在我国国内宣传负面的消息较为不妥。

其次,据沈元的外甥女后来回忆称,沈元翻译的报纸是“内部刊物”。如果情况属实,那么,沈元确实存在了泄密行为。

沈元翻译报纸的事情被发现后,他被北大开除了学籍,被调到门头沟的斋堂参与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元每天都要背石头修水库,他实在受不了,有一天他偷偷跑回了北大,请求学校将他分到别的工人队伍里劳动。学校便将他安排去了河北唐山修铁路。

1961年,沈元得了肝炎,被批准回北京养病,在这期间,他便住在姑妈家。

1年后,沈元在姑妈的帮助下,见到了时任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副主任刘导生,经刘导生介绍,他成为了时任我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黎澍的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元本来可以在这里重新开始,然而,厄运再次来到他身边。

“叛国罪”

据黎澍等人回忆,沈元在他们的帮助下撰写了好几篇优质的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急就篇研究》被许多史学家称赞。沈元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

但好景不长,在黎澍等人离开后,沈元再次陷入困境。

走投无路的他在1968年9月,用鞋油化妆成黑人,企图进入非洲某国的驻华大使馆,要求得到政治庇护。结果被我方门警提前发现,沈元被捕入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4月,沈元以“现行反革命叛国罪”被枪决。1981年,沈元的罪行被撤销。

很多人都为沈元鸣不平,认为他是无辜的。但从目前的资料显示,沈元可能并不无辜,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志琴、雷光汉、郭罗基都曾撰写过沈元事件,他们都提到了沈元去了大使馆、他和外国工作有接触,以及他可能带了自认为能作为情报材料。按照郭罗基的说法,他带的是一份小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专家学者认为,按照沈元的家庭因素,且他在中科院任职多年,他带的可能不是一份普通的小报。

但事已过迁,沈元的罪名已经被撤销了,他如今只是一位被人遗忘了的北大高材生。

参考资料:

[1]世界华人报 《被枪决的1955年高考状元,还有谁记得?》 20170326

[2]炎黄春秋 《北大“五一九”参与者的结局》 20150804

[3]乌有之乡 《媒体关于北大沈元的舆论导向令人忧虑》 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