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闵鱼

非遗,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流行单品

“今生簪花,来生漂亮”,在福建蟳埔,你常能看见头戴明艳鲜花的女孩在熙攘的街道留影打卡,不止头饰,她们还往往身着旗袍或者马面裙等传统服装,手戴盘扣红绳,轻摇漆扇,一身精致的新中式打扮。

如果要问现在最流行的事物是什么,满大街的国潮元素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届年轻人,正在追捧非遗文化——听曲要听唱腔绝美的越剧,送礼要亲手制作藤编灯笼,买首饰要带民族银饰,连结婚要用苏绣穿针走线绘制的婚书......谁还没有一款非遗单品,就称不上是时髦的年轻人。

非遗已经从一种小众文化变成了热门的消费趋势。据《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快手非遗创作者人均总收入同比增长55%,其中最高全年收入超过800万,最高全年涨粉125.7万。

非遗文化为何忽然流行起来?活力来自于年轻一辈,作为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他们作为观众、粉丝和消费者,身体力行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

当然,这其中还有更多人承担起了创作者、传承者的角色和使命。如果留心,会发现活跃于非遗舞台的年轻人正在飞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部分内容

报告显示,在有收入的非遗创作者中,30岁以下年轻创作者占比为27.7%;且30岁以下年轻非遗创作者发布的视频内容越来越受欢迎,该人群在快手发布的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占比提升了18%。年轻一辈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中最活跃的群体。

许多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始于兴趣,忠于使命,靠着坚韧习得的技艺和因时而变的智慧闯出了一条路。

95后贵州女孩潘雪,就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的新生一代。

潘雪对银饰锻造的兴趣或许来源于天生的民族基因,15岁那年,她跟着奶奶来到村里的银匠铺,第一次见识到了银饰锻造的场景。

把一块普通的银变成饰品,要经过熔银、拉丝、编结、錾刻等30余道工序,在960℃高温下反复捶打,千百次抽拉,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但却极具张力和美感。银匠铺里叮当作响的声音,工匠们翻飞有力的手势,都给潘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学时,潘雪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套苗族银饰,因此结识了本地银匠张永富,从那以后,潘雪展现出对银饰锻造的极大兴趣,她时常到张永富那里,学着他的样子,敲打银条,镌刻花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雪正在做银饰品

直到大学二年级,因为热爱和坚持,音乐专业的她决定不再跟随大流做老师或者歌舞团的工作,她要正式拜师学艺,做一个银匠。

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银匠手艺历来传男不传女,潘雪就靠着五年的坚持和肯吃苦的毅力打动了师傅,成为苗族第一个女工匠。一枚小小的胸针都要花上十多个小时,指尖磨破出血,腰酸背疼,更是常有的事。

但更棘手的是前途未卜。所有人都认为,潘雪是在走一条逆行的路。这些年来,工厂取代了手工饰品的生意,村里的许多银匠被迫转行,没有年轻人来继承,这门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千年手艺几乎快要失传。

2020年,在同一条街开了十几年店的邻居大哥关了店,准备外出打工,在离开时,他对潘雪说:“现在靠着做银饰的手艺已不能养活咱了!”

潘雪深受触动,她要改变濒临倒闭的银匠生意,更要保护和传承苗族的非遗文化。靠着年轻一辈对网络的敏锐嗅觉,她发现了短视频的机会,本地的银饰市场小,影响力有限,那就发到网上去,让更多人看见苗族银饰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雪的快手账号主页

说干就干,她注册了一个快手账号,取名为“银匠雪儿·山呷呷”,开始分享苗族的银饰和自己制作银饰的过程。自制小野花手镯,把叶子做成耳坠,甚至把绣花鞋做成银的,火熔、打磨、编结,这些步骤都极具观赏性,而在作品以外,她的视频也展示了银匠在创作背后的辛苦和不易。

潘雪就这样靠着一把小锤子和精巧的手艺赢得了粉丝的喜爱和支持。现在,她在快手上已经拥有超过78万粉丝和330万的点赞。潘雪还扩展了直播带货,直接带动了当地银匠的就业和银饰产品的销量。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潘雪团队,一半以上都是90后、00后。

正是因为有潘雪这样的年轻人,非遗文化在短视频时代成为了代表潮流和艺术的爆款单品。

如今,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百花齐放的非遗文化。铜雕面人高甲戏,剪纸泥塑太极拳等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们通过短视频记录和展示,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户。

《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万粉以上快手非遗创作者数量超过1100万,同比增长30.5%,万粉创作者共发布超过680万条非遗相关视频。越来越多心怀传承梦的非遗创作者,在快手加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这也使得非遗文化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的流行符号。

正如那句网络箴言: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越来越年轻人也意识到,了解并学习非遗是一件足够个性和酷的事情,非遗传承人们不拘于社会时钟和世俗的生存规则,靠着对非遗的热忱创造了自己的天地。

新玩法,新活法

曾几何时,在非遗文化灿烂的背面,是隐匿时代之外的缄默。古朴的,精致的,也被看作陈旧的、过时的,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们常怀技艺消失的遗憾。

在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人魏宗富就曾遇到无人接班的难题。

上个世纪50年代,当地皮影戏曾3次进京演出,最辉煌的时候,一场观众至少两三百人。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很多观众都是走十几里路来看戏。

但随着时代发展,电视普及,流行文化冲击,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场演出,台下的观众还没有演员多。庙会也少了,收入受到影响,魏宗富的徒弟们也放弃皮影转向其他行当。

就在魏宗富叹息百年文化后继无人的时候,科技和互联网给他悄然带了新的机遇。2018年,魏宗富的儿子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女儿给他下载了快手,从那时起,他把皮影戏的舞台搬到了直播间。

刚开始时,魏宗富的直播间能达到两三百人,有皮影戏现场演出的直播,能达到1000多人——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现场的观众了。

魏宗富把快手直播作为宣传道情皮影戏的工具,每当有外地粉丝询问,他都乐此不疲地介绍环县和道情皮影戏,久而久之,他对这种新形式有了强烈的兴趣,“两天不开直播感觉心慌无聊,就开播聊一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宗富在快手发布皮影戏相关内容

再后来,魏宗富发动了家里的晚辈,他的儿女,一起教他学剪辑、加字幕,现在,他已经成为玩转互联网的达人,熟练地对着镜头向粉丝介绍非遗文化,与粉丝互动留言。在快手上,魏宗富已经拥有超过20万粉丝,他也接到了许多演出邀约,将道情皮影戏带到了成都、重庆、上海各地。现在,魏宗富的生活换了天地,既能够发扬皮影戏文化,还能维持生计,曾经的后继无人的烦恼也消失了。

互联网平台激活了潜藏在大众内心的文化基因,成为了非遗文化赓续的新媒介。当然,除了直播、短视频这样的形式以外,年轻人们擅长用新的招式传承非遗文化。

95后“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就是年轻一代的代表。

面人也称“北京面人郎”、“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在创作者的手下,一小块面团能够通过揉、捏、揪、挑、压、搓、滚、碾等技法,成型为栩栩生动的人物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佳子彧正在捏面塑

但面人郎这样的手艺也在断代的边缘,在得知儿子要传承这项手艺的时候,郎佳子彧的父亲甚至担心他无法养活自己。《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显示,目前北京市级以上非遗老字号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传承人群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

如何让古朴的手艺具有更酷的吸引力,把面人艺术推广开来,这是郎佳子彧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接受一次采访时,郎佳子彧提到了创新的创作观念,“我认为只有做新的题材、新的东西才算是对的创作,于是我就更加关注世界上各国流行的元素。只要是新的,统统拿来。

所以,在他的手下,宫崎骏动画、封神面塑、葛优躺表情包、旅行青蛙等年轻人喜爱的热点物件都能够在面团的揉捏下活形活现,这些作品都被他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把社会热点和潮流结合,将传统手艺融入新生代的个性表达,自 2020 年 8 月他在快手上传第一支短视频起,已发布 200 多个视频作品,获得 78.8 万关注,获赞近 158 万次。

有了在短视频平台的经验和影响力,郎佳子彧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参加电视节目,与“国潮”联名,开发文创产品,把非遗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说,“我希望我们做的事,能让年轻人觉得非遗是件很潮、很酷的事情,而不是很老、很刻板的东西。

拥有奇思妙想的年轻人们最擅长将传统的技艺融入现代趣味。

最近,潘雪会在直播时带上叮当作响的饰品,以贵州的山水为背景,讲述银饰锻造锤炼中的典故,这样独特的带货方式也让潘雪的银饰产品大卖。如今,潘雪通过网络直播,销售额已经增长到每月100万至200万元,目前已经接到10万余件订单,订单总额近千万元,同时带动了近20位老手艺人致富。

可以说,平台赋能的力量是巨大的,给每一个普通非遗人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那些抓住机会的传承人,也踩中了风口。

在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眼里,传统文化不必“颠覆”,更不必“固守”,用更加现代的媒介形式和内容丰富非遗文化,这是传承的智慧——将文化的精神与内核,盛放于更加精妙契合的现代骨骼。

让非遗传承人“活得更好一点”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非遗文化正落地生花,蓬勃生长,无论是日积月累的精湛手艺,还是活泼有趣的传承创造力,都可以被看见。

90后海归女孩顾小思,因为在快手发布药香制作技法改变了人生轨迹,从五百强公司的员工成为非遗传承人。她总是穿着汉服出镜,结合各个节气时令,用精致的古法复刻古代的经典药香,视频古朴典雅,得到了许多粉丝的喜爱。

“很多人对香的理解,认为是有钱人才能玩的。但其实香是古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平民百姓都用香。普通的甚至不要钱的原料经过合理的制作程序,也会有好的味道。”顾小思宣传药香文化的初衷,也正是想让这门优雅美妙的技艺能够普及和传播,为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小思在制作药香

和顾小思完全遵从古法复刻药香不同,90后绣娘杨雪则擅长融合。她把苏绣手艺与现代元素结合,让苏绣产品真正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来。

在杨雪的快手账号里,可以看到红底金字的婚书、仰望星空的小猫、苏绣版的油画作品梵高等,都是粉丝们点赞最多的作品。她还策划以“用苏绣为偶像绣肖像”的主题直播,当场直播点赞量101万,观看近千万。

90后辜国强,是渝派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也是最早一批在快手直播的手艺人。在他的视频里,牡丹发簪、鲤鱼耳饰、蝴蝶胸针、荷花发箍,各式花丝镶嵌作品精巧生动,粉丝们都称之为“中式高定”。如今,辜国强的工作室一个月销售超300件花丝镶嵌作品,其中不少甚至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曾经努力吆喝的困境不同,短视频时代,非遗传承人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将精湛的手艺和作品记录传播,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令人震撼的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雪正在刺绣

当然,对于创作者个人而言,非遗文化的大热与出圈也给了他们坚持事业的底气。

90后绣娘杨雪将苏绣搬到了线上直播间和网店,她对商品的定位是平易近人的轻奢品,从几十块钱的衣服压襟到千元的定制婚书,都是她的爆款单品。2022年,杨雪还开创了自己的品牌店与国风馆,从工作室变成实体店。

助推非遗出圈,不止创作者们持之以恒,平台也持续发力,将之视为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部分。今年6月,快手发布了《2023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系统梳理了如何通过普惠的流量分发和繁荣的商业生态,让非遗从被看见到被传承,并为传承人们开辟成长通道。

报告表示,快手将继续“赋予非遗更加体系化的传播能力,以传播促传承,让文化传承融入时代元素,同时通过资源扶持、创作指导等方式,为非遗创作者开辟出更广阔的价值实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相比,快手扶持非遗传承的初心非常朴素,平台上有数千万非遗传承人,而他们无论在技艺传承上,还是收入水平上,都面对着许多困难。如何发挥平台流量普惠的优势,让他们更好地被看见,活得更好一点,成为平台助力非遗传承的初衷。

近年来,快手在非遗创作者挖掘和扶持上不断投入资源,通过打造“非遗江湖”大型 IP、“走进百年老店”直播、“非遗课堂”、“新市井匠人”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在快手的成长,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对此,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杨远熙表示,“快手始终致力于打造最有温度、最值得信任的在线社区,‘信任连接、价值普惠’的理念贯穿于快手所有业务和服务中,让科技红利尽可能覆盖每一个人。

当非遗文化已成新的时尚风潮,整个社会也形成了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的氛围,更多年轻人受到非遗文化的影响,关注、消费、学习非遗艺术。

在平台助力下,绣娘杨雪的影响力变大了,收入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苏绣的手艺有了传承。现在,她的非遗工作团队也已经壮大到七十多人,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找到杨雪拜师学艺,她已经有近百名苏绣学生了。

“通过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让苏绣这门传统非遗手艺变得年轻,让苏绣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很有意义。”正如杨雪所说,非遗正在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和重视,而这也正是非遗传承人们匠心和科技进步的价值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关注非遗文化吗?你是否也有打算学习非遗手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