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定6月14日消息(记者王艺霖 通讯员刘琦)今年以来,河北省保定市各地各部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完善“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用好科技创新优势,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据保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保定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48%,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78.3亿元,增长超40%,连续6年全省领先。

走进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冲压生产线,依靠智能机械手臂,生产实现从拆垛、上料、传输、下料全过程的自动化输送,输送速度达每分钟12件。据了解,该公司开展零部件制造的垂直整合,已经具备发动机、变速器、车灯等核心零部件的自制能力,自主配套率达60%以上;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针对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技术瓶颈自2012年开始开展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系泊产品已获得钢丝绳系泊产品DNV工厂认可、系泊缆绳产品DNV工厂认可、系泊连接件DNV工厂认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系泊系列化产品工厂认可、产品认证最全的公司;航天智造保定分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压力测试膜广泛应用于汽车、半导体、液晶显示、电子电路及机械设备的生产检测等,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刘琦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钢丝绳系泊产品(央广网发 刘琦 摄)

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开展先进输变电技术与电磁理论、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优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工作人员介绍,实验室先后承担起国家重点专项研发课题,为我国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保定是农业大市,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突出。近年来,保定市通过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保定市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方面逐渐驶入快车道,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科技强农蔚然成风。

在保定市定兴县姚村镇辛木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千余亩小麦麦穗颗粒饱满,随风摇曳,一派丰收景象。“通过遍布田头的传感设备,气象站源源不断把气象、墒情、苗情、虫情等信息传递到手机上,让田间管理工作更科学、更精准。”定兴县姚村镇辛木村党支部副书记裴立河说,经过测算,高标准农田每亩节水约30%,减少施肥约40%,小麦年亩产可提高130斤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兴县姚村镇辛木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据介绍,保定市积极推进农田智慧化建设,建立了集土壤肥力、高效节水、农田监管等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同时,保定市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博士农场,对接国内涉农科研院所优势科技资源,让专家牵头参与重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已创建100余个博士农场。

下一步,保定市将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产业协同创新、企业主体培育、企业研发突破、高校院所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