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越来越能够左右社会发展进程的当今世界,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技素养的提升愈发重要,尤其是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而言,这一议题显得更为紧迫。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和农村等地区倾斜,并指出要用好社会大课堂,把媒体平台与科教机构和组织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营造重视支持科学教育的浓厚氛围。为此,由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与抖音联合发起的“流动科学课”科普活动于2024年2月26日在广西启动。截至目前,由院士、教授、科普创作者组成的2024“流动科学课”专家团队,已走进广西、河南、甘肃、福建的20多所乡镇中小学,为近5000名学生带去趣味科普课,项目课程相关话题在抖音站内的播放高达数亿次。作为科学传播的新型媒介形态,科普短视频为促进公民参与科学、推动乡村科教振兴和知识普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科普短视频助力乡村知识普惠

有学者指出,在数字媒介语境下,知识基础设施是指那些人们得以稳定、大规模、普遍地获取知识的技术与数据系统。对科普短视频而言,基于平台技术系统形成的内容数据集可以视为一种知识普惠的基础设施。目前,乡村地区科学教育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科学教师配备不足、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实验教学条件缺乏足够保障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村地区学校。而据《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用户主动搜索了275亿个知识相关的问题。通过科普短视频这一低成本、普惠性的媒介形式构建科学传播的知识基础设施,可以视为完善乡村教育资源体系的重要补充,从而促进知识普惠,离普通人更近。

构建知识基础设施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收集、处理和数据分配。这也就意味着,科普短视频要想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知识基础设施,应该注重三个要点,即持续的内容供给、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普遍的可进入性。“流动科学课”科普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样板。该项目通过组建由院士、教授、科普创作者组成的专家团队走进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中小学,进行线下实地授课,并将相关视频图文素材剪辑上传至平台,与其本身的内容生态形成互补,保证了原创、优质的科普内容供给。此外,以媒体平台为代表的组织力量在处理和分配内容数据中扮演着把关与推动知识普惠的角色,有助于化解农村学校科学教师短缺、教学条件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难题。比如,抖音平台将精心挑选的优质科普视频以主题合集形式上传到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向乡村学校免费开放,内容涵盖自然、物理、生物、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真正让“云课件”走进乡村课堂。

科普短视频引导形成知识传播社区

在线社区尽管在定义上与传统的地理社区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拥有空间感、共享实践、共享资源和支持、共享身份和人际关系等特点。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凭借个性化的算法推荐功能而闻名,能够实现科普内容精准推荐、连接乡村青少年群体并建立知识传播社区的功能。在科学知识传播中,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知识生产本就是通过协作网络实现的。不同的人能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在平台上结成社区,这对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乡村青少年群体可以通过搜索、点赞、评论、关注等操作找到并持续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内容。而构建知识传播社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内容与话题导向的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话题标签生产和查看同主题的内容。比如在抖音平台,助力乡村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话题标签“#流动科学课”把成千上万的科普短视频聚合在一起,并按照算法推荐和平台筛选的形式,分为综合、最新、最热和相似话题等板块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而且不同话题标签也能够形成互补,共同完善内容生态,如#在抖音学习、#人人DOU是科学家、 #我在抖音上大学等。其二是创作者粉丝导向的社区,用户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抖音创作者或者加入粉丝群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方面,科普创作者往往特别会讲故事,有分享欲望,而且很多都是经过平台认证的专家,因而能够吸引众多粘性很高的粉丝群体而结成知识传播社区;另一方面,抖音创作者往往选择他们认为对观众有帮助的话题来进行科普内容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往往能够成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比如在粉丝群或者评论区向观众征求内容话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创作。

科普短视频推动升级知识叙事策略

科普短视频的重要作用在于改善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即通过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科学参与。然而,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传播者需要考虑科学领域知识的复杂性、观众背景的多样性、建立可信度的需要以及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对广大农村青少年群体而言,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可能很难接触到科学实验仪器、前沿技术实物或者了解科学生产的过程等。因此,观看科普短视频不单是为了满足学习需要,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本能的好奇心。这就对科普短视频本身的内容与叙事策略提出了要求——以可接受、吸引人的方式生产用户有强烈观看需求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科普叙事的“网感”。

在抖音平台,很多拥有百万级粉丝量的创作者在进行科普叙事中往往会熟练使用讲故事的技巧和引人入胜的语气,并且采用有效的视觉沟通技巧,和观众建立起信任,从而提高了视频的信息量和参与度。比如“流动科学课”话题下的物理老师夏振东(@夏振东讲物理),他的科普短视频充满戏剧性,通过寓教于乐、课堂实验的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降低物理概念的复杂性和难度,让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物理过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描述复杂的概念,这样的内容才能和用户建立起连接。此外,科普短视频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该关注引起好奇心的现象和事件,以问题导向将科普融于讲故事,因为探究和解释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在整个视频中“形成一个叙事”,包括进行实验、采访领域专家、回顾文献等等。

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科普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科教振兴和知识普惠的重要资源,而“流动科学课”这样的科普活动则是贯通线上线下科普资源的集成器,为乡村青少年群体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同机构、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持续推动教育公平的过程。(作者:张磊,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