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围绕“让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主体带动,公司平台辐射,深耕“强村富民公司”“强村富民工坊”“村级劳务公司”,有效促进联村抱团共奔振兴、联农就业共同致富,搭建起了村民就业增收新桥梁。

当前,印江上下正以昂扬斗志,奋力书写“强村富民”行动新答卷。目前,印江成功创建“两强两富”示范村141个,成立“强村富民公司”18家、“村级劳务公司”18家,培育“强村富民工坊”64个。盘活闲置资产项目45个,资产盘活总收益1201.12万元,带动就业1219人,覆盖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417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江自治县杉树镇何家梁子茶叶基地的茶农们正在采茶。梅亚军摄

“小资源”聚成兴业“大宝盆”

“我们自成立强村富民公司以来,始终坚持以‘两强两富’为目标,通过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各村集体资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强村带弱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印江自治县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明伟说,2023年底,实现强村富民公司净利润278万元以上,全镇21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可增收13.23万元。

2023年6月,新寨镇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在印江率先成立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全镇21个村划分为“四个组团”,以组团为单位,镇级强村富民公司按照地域划分下设“茶香众联劳务公司、新坪组团劳务公司、凯望组团劳务公司、大塘组团劳务公司”四个劳务子公司,由一个集团公司统揽四个子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群众正在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排队销售采摘的茶青。梅亚军摄

该镇探索建立完善“镇级强村富民公司+村级劳务子公司+村级合作社”发展模式,通过市场化、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带动各村抱团集聚发展,实现村级资产的增产保值和闲置资产的盘活,推动现有产业“老树发新芽”,助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有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发展壮大。

乡村振兴看产业,产业振兴靠平台。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很好地盘活了后坝、团山、干家、棬子等村土地资源,发展烤烟、油菜1800余亩,新建环保集成烘烤房50座,长期带动3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00余万元、土地租金103万元。“同时,我们将团山村50座烤房进行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5万元收入。”任明伟说,新寨镇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全镇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推动全镇经济“生存型”向“发展型”根本转变。

如何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强村富民公司”健康发展。

印江通过对全县强村富民公司选优配强的人员统一开展专业化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强村富民公司各项制度,确保日常工作规范化运行,辐射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理会对公司经营、运转和财务状况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管,促进实体化、规范化运行,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购建、运维、处置等相关制度,合理确定经营规模,防范债务风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我们严格按照‘三重一大’议事制度,对项目实施、重要资金支出召开董事会集体研究决定,对公司重要支出、材料采购实行一天一报,确保收支账务清楚明白。”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明伟说。

新寨镇自强村富民公司成立以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公司专业化经营范围涉及建设工程施工、物业租赁业务、殡葬设施经营、建筑材料销售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项目。

“强村富民公司目前已完成新寨镇陈家村红坡组通组公路硬化建设、新寨村2023年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公墓修建)以及开展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承接项目资金1124万元,利润收入262.3万元以上。”任明伟说,该镇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公司与贵州梵净山金顶水泥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从事水泥批发代理及零售业务,目前水泥经营盈利1.042万元等。

如何补齐农村地区各类人才尤其公司运营、管理及技术型人才短板弱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村“双高”红薯示范基地里,种植户围着农艺师学习新技术。梅亚军摄

印江各强村富民公司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春晖人士等任职强村富民公司,引导本地能工巧匠、施工队等相关人才进入强村富民公司,壮大了公司力量,更好地推进强村富民工作开展。

杨柳镇聚焦共建共富发展,探索村集体合作组织抱团发展新模式,鼓励引导13个村集体联合入股、抱团组建印江杨柳强村富民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由大路村党支部书记、创富养殖场负责人郜锡辉担任公司董事长,村干部和春晖人士担任公司股东,承接全镇劳务项目,有效盘活人力资源,最大限度激活镇内零散劳动力,构建起以镇带村、以村带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这样很好地促进公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技能培训等,补齐人才短板。能够达到锻造公司运营、公司作业、村级干部三支队伍的效果,更好推进强村富民工作开展。”杨柳强村富民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监事长杨远说。

杨柳镇还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连、资源相近”的原则,采取“强村带弱村,弱村抱团发展”方式,选取大路村、杨家寨村等5个思想理念新、村级班子强、产业发展好、管理制度规范的“强村”与“弱村”结成帮带对子,实现了村村集体经济有收益。2023年,杨柳镇13个村集体分红金额59.8万元覆盖445户。

印江以增强集体经济增收动能为指引,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为主,积极拉拢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家庭农场等社会资本,组建强村富民公司18家,各“强村富民公司”联村抱团发展,构建“强村共富”“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统一管理、运营全镇各村集体资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目前,各公司吸纳164个集体经济组织为股东、覆盖373个行政村(社区)、带动集体经济增收431万元、群众增收369万元。

“小工坊”蕴藏增收“大能量”

在洋溪镇洋溪村有一栋老旧房屋,曾是印江最大的粮站,洋溪镇在推动“强村富民工坊”建设中,以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资为主要目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原洋溪粮站房屋改造成规范的“强村富民工坊”,并引进镇内有条件的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洋溪镇欣贵圆家庭农场入驻加工坊,让老粮站变废为宝成为两家经营主体的生产加工点。

“去年,我镇的‘贡米加工坊’有200多吨‘洋溪贡米’销往北京、山西、广东等地,有效带动洋溪、新黔、双龙等8个村250多户农户增收100多万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还代表全市参加了全国粮食交易大会。”印江自治县洋溪镇党委副书记李慕航说,过去,洋溪镇原产的大米都是群众自产自销,品种繁多、靠天吃饭、加工销售难成了村民们的“心病”。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洋溪镇在原洋溪粮站废弃房屋基础上修建了烘干、加工、仓储一体的800平米“洋溪贡米”加工厂,拥有日加工大米2万斤的先进大米生产线。通过引进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洋溪贡米”加工厂,建立“党支部+公司+村集体+工坊+农户+市场”模式,在实现洋溪大米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全镇大米附加值,使水稻产业成为了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2024年洋溪镇建设“洋溪贡米”核心基地1500亩,示范带动全镇发展1.3万亩水稻种植。

印江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优势,以产业发展为平台,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参与“强村富民工坊”建设,带头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通过选好人、带好队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实现强村富民。

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洋溪贡米”加工厂负责人邱泽波是洋溪镇商会会长,更是一名中共党员,他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利用企业优势,在洋溪镇党委、政府搭台和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将洋溪镇相对集中、地域相邻、水源充足的农田进行统一规划,严格传承“洋溪贡米”种植要求种植水稻。在邱泽波的带领下,位于产粮核心区的合心村就有20名党员和2家种粮大户“联盟”发展水稻共计2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江自治县洋溪镇“罗汉果“基地。梅亚军摄

“2023年,我们由公司统一种植、管护、收割水稻500多亩,然后统一加工、销售,共计加工洋溪贡米200多吨,其中涉及15个村农户的稻谷加工量有100多吨。同时,我们的加工厂除了带动43名村民就业,培育大米加工技术人才4名,还按照不低于项目投入的资金的5%进行利益联结,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邱泽波说。

笔者注意到,在这栋老粮站的中间位置还有一间“罗汉果加工坊”。

为整合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发挥能人效应。2023年,洋溪镇吸引致富能人在小溪村、新黔村、银坳村三个村发展罗汉果600亩,将老粮站改扩建后提供给果农用于罗汉果加工,并出资40万元购买一套先进的罗汉果烘干设备出租给罗汉果种植大户,解决果农生产、销售、加工问题,增加强村富民工坊收入。

洋溪镇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工坊+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村里党员带头发展罗汉果产业,广泛宣传动员致富带头人和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助推罗汉果产业做大做强,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罗汉果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金果”。“我这600亩罗汉果每年产值在200万元左右,可以带动4000余人次就业,每年支付工资40余万元,支付三个村的土地租金和加工坊的租金一共12万元。”洋溪镇欣贵圆家庭农场、“罗汉果加工坊”负责人黄绍明说。

印江新寨镇依托网红人才资源,成立新寨镇强村富民直播带货工坊,采取直播平台与村党组织、宏源茶业、村合作社以及村内农业种植大户合作,通过网络主播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带动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该镇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的茶叶、红薯粉、土猪肉、酸豇豆等农特产品销售额已达20余万元。“通过在全县率先成立强村富民直播带货工坊,通过新媒体拓宽农产品供销渠道,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销售自家农产品,让人民群众口袋富起来。”新寨镇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严杰东说,下一步,新寨镇将加大力度扶持直播带货工坊,积极培育直播人才,让直播带货工坊为强村富民注入“云动力”。

在印江,一些乡镇还利用集镇、村居所在地的闲置学校建立“强村富民工坊”,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将技术简单的藤椅编织、制衣、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群众家门口,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从事产品加工增收。

2023年,缠溪镇通过盘活位于集镇的闲置幼儿园,引进藤椅编织技术,由缠溪村与两路口村每村集体出资10万元合伙入股共营企业,建成占地面积600平米,生产车间3间的“强村富民”手工编织工坊,并成立“强村富民”手工编织公司,辐射带动集镇陪读人员及周边村寨闲散劳动力参与就业。“由于藤椅编织技术简单、上手快、劳动强度小,每月能带动60余人务工,全年可实现务工增收25万元左右,为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左右的收益。”缠溪镇缠溪村党支部书记田洋说。

印江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学校、废旧粮仓、党群服务阵地、易地扶贫搬迁点门面等资源,组织工业和商务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和各乡镇(街道)等相关单位,引导家庭农场、扶贫微工厂、村级劳务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建立利益联结,围绕原料加工、订单生产、劳务服务、技术服务、电商直播、定向招工6种方式,建设“强村富民工坊”64个,工坊带动集体增资348.63万元,带动5631人就业。

“小中介”汇聚居间“大服务”

“请微信群里所有人带上劳动工具,于明早8点半钟到红薯基地来做工。”“杨大爷,您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请你明天早上到牧草基地去割牧草吧,85元钱一天。”“孙嬢嬢,请你明早到烤烟基地去……”这几天,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村的印江众合惠农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忙得不亦乐乎,刚从红薯基地下班的公司董事长舒琴顾不上吃晚饭,便通过微信和电话通知本村及周边村子的在家劳动力,调度好第二天劳务用工情况。

“明天我们村的烤烟、红薯、牛场用工主体需要30多个工人,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有些老人比如孙嬢嬢不会使用微信,我就一个一个地打电话给他们,对他们讲清楚要带哪些劳动工具,在哪里来做工和工钱多少。”舒琴口中的孙嬢嬢名叫孙克芬,是杨家寨村一名勤劳朴实的村民,别看孙嬢嬢今年60岁了,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今年我在村里的劳务公司管护黄精有23天,在红薯基地务工有13天,到今天为止领到了3000多块钱的工资,就很知足了嘛。”家门口有了劳务公司,孙克芬很是满意。

杨家寨村像孙克芬这样通过村级劳务公司平台,在家门口就业的劳动力还有78名。他们既照顾好了家庭,又能抓好自家农业生产,更能在家门口挣到一份可靠的工资。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如何盘活农村闲散劳动力?

通过搭建村级劳务公司平台帮助农民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方式。

今年3月14日,杨柳镇杨家寨村成立“印江众合惠农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劳务公司+用工主体”发展模式,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劳务公司积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务服务,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搭建起灵活就业平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激活了村集体内部造血能力,保障了村民劳动报酬权益,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增收和用工主体共赢目标。

“往年,我们都是通过别人介绍东奔西跑帮老板做工,担忧老板会少计工天、拖欠工资,现在劳务公司有专人为我们统计工天,我们是上几天工就得几天的工资,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杨柳镇杨家寨村群众孙克芬坦言。

村级劳务公司的成立,不仅多渠道带领群众就业增收,还让用工主体不再招工难。

“我们到这个村发展‘双高’红薯,人生地不熟,幸好有劳务公司帮我们组织劳动力,让我们的300亩红薯顺利栽下去。”杨柳镇杨家寨村红薯基地负责人田艳洋满意地说道。

今年,杨柳镇以“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为抓手,依托杨家寨村500亩以上坝区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双高”红薯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巩固好肉牛、黄精、烤烟、牧草等产业,拥有经营主体9个,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致富能力,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目前,我们村劳务公司已组织村民参与山桐子移栽、‘黄金’管护等9个经营主体用工2100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7万元。”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黄文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江自治县洋溪镇“罗汉果加工坊”。梅亚军摄

印江还借助劳务公司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式,突出“劳务+培训”模式,精准掌握用工需求,不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适时适地开展技能培训,将农村闲散在家的劳动力转变为具备一定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新乡贤”,让他们投身到本土产业发展中,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持。

“今年,我们村围绕山桐子、‘双高’红薯等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劳务公司组织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技能技术培训,培训群众70余人次。”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黄文涛介绍,该村根据不同工种和群众用工需求,采用“理论+实操”的方式邀请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培训,让村民们更直观快速地学到新技能,为全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而位于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的茶香众联劳务公司,则采取“党组织+公司+村民”的管理模式,将团山、新寨、后坝3个村的闲散劳动力进行收集、培训,再由劳务公司建立务工信息库,为需要用工的项目施工、产业发展等提供精准劳务支持,也为村内省级龙头企业宏源茶业等企业季节性用工需求提供就近人力支撑。新寨镇团山村村委会副主任代芳说:“劳务公司成立以来,通过有组织输出人力资源,及时解决群众‘无工’可做、企业‘无人可用’的窘境,让劳务输出就业作为长期稳定增收的重要方式。”

截至目前,茶香众联劳务公司营业额共计1340万元,发放劳务工资130余万元,盈利55万元,带动群众就业3000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和途径,具体途径包括资源发包、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村级劳务公司作为劳务中介,为村民提供就业渠道的居间服务,相较于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公司农民更信任村集体,可以很好地帮助缓解农业招工难问题,畅通招工方和务工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让用工方招工更有效率,农民群众找工作更便捷。

据了解,去年以来,印江以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共组建劳务公司18家,承接茶叶、山桐子、辣椒等产业短平快项目培训10期500余人次,带动群众就业8000余人次。

“印江县通过构建县级统一指挥、部门横向联动、县乡村三级贯通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项资源要素与公司、工坊等市场主体有机融合,助推‘强村’与‘富民’并驾齐驱。”印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润说,下一步,印江将充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巩固提升“两强两富”中心村带示范村为抓手,辐射带动全县“2+N”产业发展,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增收致富,交出一份“强村富民”印江满意答卷。(梅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