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青岩古镇百无一用书店举办的第二期经典讲习会,听老朋友崔树芝先生从中西哲学比较视角切入谈庄子《天下篇》,获益良多。

一、 崔树芝先生谈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先生认为要读懂庄子,首先要读懂黑格尔。

要读懂黑格尔,就要从认识论谈起。我们说认识必然涉及主体和客体。主体提供认识的形式,客体(存在)提供认识的内容。关于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哲学历史上存在两种趋向。康德认为,真理不是完全主观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因为我们认识的是现象。我们能认识物自体(客体)吗?康德认为不能!因为你怎么知道你认识的是现象呢?只有通过上帝的视角才能认识世界。而人类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

据此,黑格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以二分的形式来认识世界,因为我在世界之中,我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只能通过类比的方式把历史引入到哲学中认识世界,在历史中通过历史的考察来认识世界。真理在历程中显现,真理就是过程,历史是真理彰显的方式。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一部哲学史就是人类精神发展史。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我们参与到了绝对精神展现的过程之中,也就是绝对精神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哲学史始于思想的自由活动。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开端始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有“家园之感”,即“我到了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然而自由思想与自然界是对立的。从古希腊哲学的鼻祖泰勒斯伊始,就不断地在寻找世界的本原,哲学家们的观点不一而足。导致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哪里有真理?古希腊的智者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苏格拉底则回到人本身,提出了一个主观性原则,即“认识你自己”,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洞穴之喻”,亚里士多德的视角则从外界不断往回收,收到人类思想本身。黑格尔站在历史的最前沿意识到每个人存在的真实空间是不同的。思想是过程,历史就是逻辑,逻辑就是历史。正如本来都是圣人和你觉悟到的圣人是不同的。宇宙对每个人生活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关系到你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世界负责。拿佛家的话说,觉悟即菩提,未觉悟时,即烦恼。人间才是真正的悟道场所。黑格尔强调用过程思维看世界,人类可以是主动的,人类要对自己诚实。世界不会因为你看不见而不存在。

二、崔树芝先生眼中的庄子《天下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子不是道家。先秦时期根本没有道家这个概念。把庄子想当然视为道家是谬误。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王夫子说庄子:“自立一宗,而与老子有异焉”。庄子其学乃内圣外王。逍遥是目标,齐物是方法论,养生是安顿生命,人间世告诉我们只能活在世间,人间就是道场。德冲符要我们厚德载物,扩充自己的德性,大宗师则是能够真正到达无极之境界,应帝王则告诉我们如何治国理政,即从有我之治到无我之治,从治理好一国到治理好天下。由此可以看出,庄子根本不是有一些人所说的“强烈主张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并蔑视政治生活和等级制度”。这是对庄子思想的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借黑格尔的思想读庄子,我们可以破除庄子是道家的思想禁锢,遵循精神自我的发展过程,窥见庄子的思想辩证发展的脉络。庄子《天下篇》讲述了一部人类为什么不逍遥的发展史。换言之,人类精神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执着的历史。人一出生,处于无物无我状态,渐渐长大进入未识有物阶段,再长大一些,进入有物有心,但无好坏美丑之分阶段,再长大一些,则进入有分无差别阶段,之后进入有分有差别阶段,再之后进入无是非感阶段,最终进入有好坏之分,有价值判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执念越来越重,陷入欲贪,进入“有待”,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

人本来是逍遥的,为什么现在不逍遥了呢?人类如何才能觉悟走出“有待” 进入“无待”,即逍遥境界?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要理解“无待”,需从“有待”开始。“待”,就是执着。“有待”就是执着,烦恼痛苦。但“无待”,不是拿掉有待,而是有待但不执着。换言之,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有分别心。有对立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内在的暴力,会产生自己戕杀自己的痛苦。只有“断其耦”,破除大小之辨,打掉分别心,大者不要自大,小者不要自卑才能达到无待之境。对此,庄子提出了觉悟的四个境界。

A. 觉万物为一体境界 (一) 这一境界不能说。B. 言万物为一体境界 (二), 开始进入法执(对现象执着)。C. 打掉语言的执着(三)。承认世间有差别,但不执着。D. 吊诡。道之开显三步而圆。

从人生这个视角来解读,世间有四种人。第一种人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和荣耀,第二种人选择躺平,能活出自我。第三种人不关注成败,追求世间安稳。第四种人追求出世。认为世间荣辱成败与之无关。上述四种人都有分别心,处于有待的不逍遥状态。

真正的逍遥追求宇宙真理,认为世间就是出世间,能出能入,随顺世间。这就进入了吊诡境界,是也是,不是也是,超越了义理。总之,一个人要知道“无待”是什么,要先知道“有待”。没有“有待”,“无待”则空。我们常说,立德,立功,立言。事实上是,无言才能立言,无功才能立功,无己才能立德。

三、崔树芝先生论黑格尔与庄子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格尔的思想是先内而外。庄子则内外贯通,无所谓内,无所谓外。庄子《天下篇》展示出真理彰显的过程:

墨翟、禽滑厘: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宋钘、尹文: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 彭蒙、田骈、慎到: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 关尹、老聃:澹然独与神明居 庄子:万物比罗,莫足以归,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来源:“三横一竖话哲学”公众号,本转载仅供学术交流,不做其他用途,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十分感谢!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