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法院法官 赵淑云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法庭里,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意。

我坐在审判席上,对面,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年。

他叫小斌,本是一名高中生,却因一次冲动伤人事件,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他的朋友与人发生口角,为了义气帮朋友出头,他将人刺成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翻看卷宗时,我认为小斌性格暴躁,存在社会危险性,且事发后他的父母一直没有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说明家长对这件事并不重视,假若判处缓刑也难以监管到位。

但随着庭审的进行,我的想法逐渐改变。那天,小斌的母亲来到法庭,她衣着朴素,挽起的袖口里,隐约可见暗紫色的伤痕。

“都怪我,都怪孩子他爸,是我们没能给他一个正常的家。”小斌的母亲声泪俱下,打破了庭审的沉寂。她说自己的丈夫性格暴躁,常年打骂妻儿,压抑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叛逆,才酿成如此大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渐渐明白了,是原生家庭的缺憾让小斌走上了“以暴制暴”的路。但在母亲眼里,小斌是个善良的孩子。她说,每次被施暴,孩子总是第一时间冲过来保护她,希望法庭能宽大处理,让他能重新做人。

看着母亲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听着她叙述过往种种,原本表情木然、带着些许冷漠的小斌倏地垂下头,哽咽着啜泣起来。小斌说,他真的错了,对不起被害人,也对不起妈妈。他还说,他想继续读书。

从重处罚就一定能让他好好改造吗?回归后他还会再犯吗?小斌固然要为他的冲动行为负责,但这不应该成为包袱,我们在公正审判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小斌的母亲对被害人进行了赔偿并取得了谅解,我和合议庭一起讨论,大家综合考量后一致同意对小斌适用缓刑,给他一个回归校园的机会。

结案两个月后,小斌用母亲的手机给我打来了电话,说他已经回到贵州老家,正在办理入学手续。

读书期间,他时常给我写信,分享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我“扮演”着大姐姐的角色,鼓励着他学习、牵挂着他成长。

一来一回,转眼就是三年。书信也积了厚厚一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下个月就毕业了,之后到福建工作。谢谢您给了我这个机会。”在最近的一封信里,小斌说他找到工作了,薪资还不错。

看着孩子一步步开启新的人生,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曾经,我以为公正判决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但现在,我深知法官不仅是裁判者,更是这些年轻生命的引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我陆陆续续见证了许多像小斌这样的孩子,如何让这些折翼的“小鸟”重新起飞,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对少年审判法官而言,考验的不仅是法律专业能力,还有责任心、同理心等综合能力。在孩子“跌倒”的时候扶一把、引导他们走好接下来的人生路,才是少年审判工作的意义所在。

因为,他们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

来源:人民法院报

江门中院 新会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利玥漾

整理:何 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