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875万1型糖尿病患者。2010年至2013年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约出现1.01个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且存在发病低年龄化倾向,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4位。

关于1型糖尿病治疗现状相关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后有高达80%者未行正规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20.2%达到糖化血红蛋白<7%的目标。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 携带某些特定基因型的人群,如DR3/DR3、DR3/DR9和DR9/DR9,发生1型糖尿病风险更高。

年龄 10~14岁人群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更高,而后呈下降趋势。

季节和纬度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季节密切相关,可能与季节相关的呼吸道感染以及日照时间长短有关;高纬度地区1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低纬度地区,可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

病毒感染 柯萨奇B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相关,新型冠状病毒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也值得关注。

饮食 不同饮食习惯者肠道菌群会有明显差异,肠道菌群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药物 如某些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分为遗传易感、环境触发、免疫应答、胰岛损伤、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衰竭6个阶段。根据患者自身免疫反映情况、胰岛功能、血糖水平等,1型糖尿病可分为3期,其中1期为胰岛自身免疫紊乱期,2期为血糖异常期,3期为临床症状期,部分患者存在临床缓解期,即“蜜月期”,短期内无需胰岛素治疗。

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亚临床1型糖尿病”概念,亚临床1型糖尿病即上述的1期和2期阶段。亚临床期是1型糖尿病筛查和免疫治疗的关键时期。

1型糖尿病未来治疗方向包括:1.更好的胰岛素和胰岛素输送技术,如智能胰岛素注射笔、新型胰岛素泵。2.免疫靶向治疗,目前在研靶向药物,抗CD3类、细胞因子拮抗/激动剂、T细胞活化抑制剂、B细胞拮抗剂、检查点抑制剂等,某些免疫靶向药物可在延长1期、2期发展到3期、延长部分缓解期的时间长度上有潜在作用,可能延缓β细胞破坏的进程,延长自身胰岛素的产生,有助于延缓1型糖尿病的进展。3.细胞治疗,如异种(猪)胰岛、同种异体(人)胰岛和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4.抗病毒治疗,在1型糖尿病发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可能更佳。

1型糖尿病未来治疗的新兴方向,包括胰岛素制剂和装置的创新、免疫治疗、细胞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揭开了1型糖尿病治疗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1型糖尿病良好管理和控制不再是梦。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蒋艳苹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姚勇利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