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你觉得目前各个汽车品牌提供的智能座舱,真的是日常用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吗?

这其实也是业内比较关注的话题:智能座舱,到底是一种刚需,还是厂商为了吸引眼球把简单概念炒作成网红噱头。

所谓智能座舱就是以前的车机系统的升级版,以大屏、车载操作系统和高性能运算平台为基础,整合语音交互、互联网娱乐、车载通信等功能的智能化座舱。驾驶一款带有智能座舱的新能源汽车,就像在操作一个电动大玩具。

智能座舱无疑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应用领域,其重要性一度与智能驾驶系统并列。马斯克等业内大佬认为,未来的电动汽车会是大号的电子产品。此种说法,指的主要就是智能座舱,它们提供的各种功能也跟手机、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车机系统在燃油车时代就已经比较普遍,语音交互、地图导航等功能也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不过在新能源时代,智能座舱的概念真正开始出现。

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年底,国内乘用车市场上智能座舱的前装搭载率已经达到了57.4%,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车型在出厂时就已经预装了智能座舱,可见各大厂商对智能座舱一直都很热心。

厂商很热心,消费者的感受是什么呢?近日有专业机构进行了调查,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因素中,关注“座舱智能化”的消费者比例高达78.6%,超过了炒得火热的智能驾驶,仅次于对车辆续航里程的关注。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驾车过程中,不少人都有去观察、操作中控屏的习惯,这其实是比较危险的,容易提升发生事故的概率。而有了智能座舱之后,驾驶员以及其它乘客仅仅通过语音就能调用车内各种常用功能,方便、快捷而且不会分神。

又比如,新能源汽车的互联网应用越来越丰富,娱乐功能越来越强,而智能座舱普遍以车机融合为方向,主流厂商已经可以做到车机、手机无缝切换,在手机上没看完的电视剧、没听完的音乐,坐到车上可以继续听,这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功能。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只要电量充足,就可以让人长时间待在车里,这就导致用户与智能座舱发生交流的次数越来越高,就像人习惯了智能手机一样,这种高频次的接触,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认可度。

可以这么说,智能座舱就跟智能驾驶一样,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一种厂商和消费者都比较喜欢的新能源汽车核心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所谓的噱头,也不是强行将一种没必要的配置塞给消费者,而是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可以为用户带来远超同级别燃油车的用车体验。

实际上,智能座舱早就已经成为主流新能源车型的一个主要卖点,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它的鸿蒙智能座舱是问界M7、M9等热销车型的主要卖点。

但智能座舱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同品牌的智能座舱在实际体验上没有本质区别,无非就是谁的流畅度更高一些、谁的互联网应用更多一些,很难拉开根本性差距。

这与手机市场上曾经发生的情况一样,经过十几年的激烈竞争,各大品牌的手机功能越来越趋同。不少用户发现,各大品牌的手机在使用体验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除了苹果以外,几乎所有的安卓系统都显得像同一个妈生出来的。

智能座舱最终也会走到这一步,同质化现象不可避免,因为智能座舱能提供的服务就那么几种。随着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厂商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智能座舱在功能上也很难玩出更多花样。

有产业大佬预测过,所谓的智能驾驶发展到最后就是一款汽车上的普通零部件,价值三五千块钱。这个道理放在智能座舱领域也同样适用,未来智能座舱可能不再有现在这么强的吸引力,那不是因为它们不实用,而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必备零部件。

既然同质化不可避免,那么厂商们不“卷”可以吗?

显然是不行的。首先,智能座舱的确是现阶段的一个主要卖点,有没有智能座舱,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选择。同等价位下,你拿国产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座舱,去跟合资燃油车的普通座舱相比较,哪个更吸引人一目了然。

其次,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智能座舱可能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需要,但消费者可以不用,厂商却不能不提供。大家都在卷智能座舱,如果某个主流厂商没有,那就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照目前的内卷程度,主流厂商谁也不敢与行业大环境相对抗。

因此,在未来几年内,智能座舱的热度不会低,它还会一直卷下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会变得越来越实用,贴近用户真实使用场景,比如手机摄影一开始也不是“刚需”,但现在哪个主流手机品牌敢不在这个方向上大卷特卷呢?

智能座舱也一样,只是它最终会往哪个方向卷的问题,目前看来,也许待自动驾驶成熟以后,影音以及拍摄功能将是它的一大决胜点,到时候,你在旅途的车里拍风景看电影,及时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一场景可能都会在三五年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