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某天,正准备午休的谢振华忽然收到警卫室的来电,道是有一个自称曾在抗战时期用担架抬过他的老部下请求见他一面。谢振华没有犹豫,立马叫人把那位老部下带来他的办公室。

但未想,老部下并不是自己来的,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看上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

谢振华起身迎接老部下进屋,老部下略微忐忑地解释道:“首长好,我是从报纸上看见您的名字,专程从东北找来的。”

谢振华点点头,没有多问,亲自倒了一杯水,递到老部下的手里,无比感慨道:“当初若非你们把我从战场上抬下来,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我了;几十年未见,你还能想着我,来看我,我很高兴。”

老部下的双眸瞬间湿润了。

随即,谢振华陪着那名名叫冯富聚的老部下以及他的孩子,一起到食堂吃了午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冯富聚吞吞吐吐向谢振华道明他的来意。他带来的孩子唤作冯爱英,是他唯一的女儿。他的妻子在生下冯爱英没几年,就病故了。冯富聚一个人艰难拉扯冯爱英到现在。可不幸的是,他前阵子到医院检查,确诊了绝症,无力再把孩子养大成人。再加上他们家家徒四壁,也没有太多资产能供孩子独自生活,无奈之下,冯富聚只好来求助自己的老首长,希望老首长可以出手相帮。

谢振华听罢,看了看冯富聚,又瞧了瞧冯爱英,亲切地点点头,表示自己愿意帮助冯富聚,并问他想要自己怎么帮忙?

冯富聚双眼含泪地凝视老首长片刻,几次欲言又止:“老首长,我自知我这个病,是治不好了,我也不需要您帮忙别的,就放心不下爱英,她尚未成人,我害怕我走了,她在东北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生活不下去……我就想着,把孩子留在您的身边,您替我把孩子抚养长大……我们,我们都会永远记得您的恩情的。”

谢振华叹息一声,应道:“富聚,这个忙,我肯定要帮,你就放心回去,好好治病,孩子留在我这里,等孩子长本事了,她还是你的女儿。”

冯富聚听着,便起身想要给谢振华跪下,谢振华赶忙抱住冯富聚,续言:“我们乃生死之交,是患难真情,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你就放心吧!我不会亏待孩子的!”

就这样,谢振华把冯爱英留下,送冯富聚回东北。

晚上,他牵着冯爱英的小手回家,甫一进门,远远见到妻子王煜的身影,即喊道:“煜啊!我又给你领回来一个孩子!”

王煜神色温柔地打量冯爱英,见她说是13岁,但个头还没到1.5米,小小的脸颊晒得黢黑,可爱又可怜。

晚上,吃过晚饭,王煜拉着冯爱英去洗漱间,帮冯爱英洗了澡,给她换上自家孩子的衣服。

冯爱英像是感受到谢振华夫妇的善意,慢慢放松下来,面上也露出浅浅笑意。

王煜见冯爱英总是往谢振华身边跑,那孩子般纯粹的亲近劲儿令她亦不禁笑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在谢家人与冯爱英日渐融洽默契的相处中悄然流逝。一段时间后,谢家人发现,冯爱英的性格特别泼辣,仿佛男孩子般野性十足,特别淘气,时常在外面“惹是生非”。

但谢振华夫妇还是很喜欢冯爱英。

许多年后,谢振华病逝,悲痛的王煜休养在家,孩子们都尽量陪在她的身边,照顾她。可王煜还是经常念叨着:“爱英呢?她说要回来看我,什么时候回来呀!”

长大后的冯爱英当了列车员,在铁路上工作直至退休。工作时,曾获得多次表彰,荣获“三八红旗手”的称号,没有辜负谢振华夫妇对她的教养和厚望。

当然,冯爱英并非谢振华夫妇收养的唯一孩子。

除却冯爱英,还有两个男孩在谢家度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光。

一个叫“小石头”,父母曾为新四军的战士,先后牺牲在战场上。失去双亲后,“小石头”被父母的战友送来谢家,那时身形无比瘦弱的他,在谢振华夫妇的关爱下,慢慢长成一个优秀的少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成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定居深圳。

另一个则叫郝建军,父亲牺牲在抗战战场上,母亲怀着他的时候,就身患重病,临终前,将他托付给谢振华夫妇。这个孩子同样未曾辜负谢振华夫妇的期望,自强又自立,先是追随父亲与谢振华的脚步,入伍参军;接着,转业后又到电视台工作,据说后来更是当上了电视台副台长。

可以说,这三个被谢家收养的孩子,在谢振华夫妇的眼中,就和他们自己亲生的没有两样。

哪怕是在生活最拮据的时候,谢振华夫妇也没有想过要“抛弃”他们。

甚至,在那个阶段,谢振华还接济了更多战友的孩子,每天谢家的饭桌上,都有十几个孩子等待吃饭。谢振华夫妇的工资当然不够养活那么多孩子,谢振华为了解决生活难题,只好在自家屋后开辟菜园子,叫孩子们跟着他劳作,并让卫士做了小扒子,给自己的儿女,令他们天天提着篮子,跟在大院其他孩子的身厚,到锅炉房捡煤渣。

谢振华曾认真向自己的儿女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他说:“他们的父母都曾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都是人民的有功之臣,现在,我们家多给他们的孩子一些照顾与帮助,就是为组织多分担一些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外,谢振华也很关心故土的乡亲和儿童。

有一回,谢振华亲眼目睹江西某村小学遭受泥石流与山洪的破坏,非常难过,回家后即立刻拿出多年存款,帮号召所有子女捐款捐物,帮助那个村落修建了一座希望小学,又向学校捐赠大量图书、学习用品和4台电脑。

之后,谢振华每次回江西,都会去小学看看孩子们,给孩子们讲述红军的故事。

而村里的老人也受到谢振华的照拂,每个人都得到一条电褥子,令老人们特别感动,不停说着“当年的红军娃娃还记得我们啊!”

这就是谢振华,一位一生无愧于国和民的老红军,是值得每一位华夏后人铭记与敬重的前辈!

参考资料:

《开国将军谢振华与他收养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