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4日讯巍巍泰山,悠悠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中华传统文化沧海里的一颗颗宝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能量。明珠不掩尘,在现代社会中,它们与社会生活交缠共生,焕发出新的光彩。

游非遗: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的传统节日假期中,“新中式”旅游持续升温,“非遗游”正成为不少人的出游选择。“非遗游”深化文旅融合,将非遗体验融入到旅游线路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公众打开了接近非遗、感受文化的通道,创新文旅消费样态,释放出消费新活力,也增添了“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的文化韵味。

“非遗游”的火爆并不是一时偶然,而是山东在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上的新风向。比如,“大力发展非遗游”被写入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去年年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淄博市陶琉国艺馆、东阿阿胶世界、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等13个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这显现出非遗正成为旅游业的新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如今,文化市集等非遗特色活动吸引游客感受传统美学的浸润,制作香囊、漆扇等手工体验随处可见,传统结艺、鲁绣等非遗则融入汉服装扮巡游……非遗体验观赏项目架起人与文化相通的桥梁,使得“让非遗走进生活”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非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随着现代社会和文化保护理念的更新,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仅供观赏的展览品,而开始真正走进群众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可感可触可及的一件件物品。

其实,非遗不仅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力量和使用价值,还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比如,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依托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以及灯彩扎制技艺、潍县布玩具等非遗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形成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核心,产、学、研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创意旅游片区,仅2023年就生产风筝220万只,印制年画2600余万张,布玩具20余万只,带动村民增收1.5亿元。非遗与地域民情相结合,以传统文化开新局、开好局,助力乡村振兴,小乡村走出了大发展,实现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局限于地区,打开眼界“走出去”,实现“传”与“用”的双向奔赴。山东非遗也在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对外传播齐鲁特色文化。例如,今年3月在美国举行的“美美与共 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中,来自山东的东明粮画、潍坊风筝、莱西木偶等7个非遗项目“扬帆出海”、惊艳亮相,让国际友人近距离感受齐鲁非遗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输出贡献山东力量。像菏泽根雕等非遗作品也在频频“出圈”,非遗“摇身一变”成为“网红产品”销售到海外平台,获得文化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惊喜。

“非遗热”不会只是“三分钟热度”,我们仍需要不断探寻传统与现代的转换通道,努力让非遗“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宿恒菲 报道